第54章 谈判54(1 / 2)

"张大人,您真乃青年才俊,横空出世,令人瞩目……"

本州之主,秦大人,已稳坐知州之位三届轮回,岁月悠悠,见证了冯三宝昔日的辉煌崛起,这一幕幕,林秀才皆历历在目,心中感慨万千。

地方治理之道,精髓在于数端:首当其冲者,乃赋税之务,此乃皇权所系,国之根本。若征收未及六成,官位难保;若能突破八成大关,仕途自是一片光明。秦知州既非庸碌无能之辈,难以企及六成之线,亦非治世能臣,可达九成之境。年岁渐长,心力交瘁之下,他更愿于胶州一隅安享晚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故而,每届任满,考核评语不过“中平”二字,既不足以革职,亦无望升迁,只要不主动请辞,便可安稳度日。

谈及司法,乃是维护一方安宁之要务,处理那些民间难以自行消解的纷争。教化一方,则重在儒学传承,一年之中,若能多出几位秀才,便是知州教化之功。胶州在此方面,亦属中庸,既无卓越之绩,亦非后进之地。

秦知州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悠然自得于胶州之地。其俸禄虽丰,然盐政之中的灰色收入,亦是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身边围绕的,既有林秀才这样的智囊高参十余人,亦有门房仆役数十之众,更有依附其下的家族亲眷与乡亲故旧。知州府内,每逢开宴,总是人声鼎沸,十几桌宾客满座,若非有所贪墨,何以支撑此等排场,更遑论个人私蓄。

因此,即便是盐政之利微乎其微,秦知州亦不会轻言放弃,涓涓细流终能汇成江海。多年来,他与冯三宝合作无间,财源滚滚而来。而今冯三宝仙逝,那笔固定收入的流失,即便是身为知州,亦感痛心疾首。林秀才受命而出,谈判桌上,处处受制于人,眼神中满是对张天仁的愤恨与无奈,哀叹道:“大人此举,实乃逼学生至绝境矣。”

此言一出,满室皆能感受到那份沉重的危机感。博弈之中,手中无牌,自是任人摆布,张天仁心中明镜,知州一方已显颓势。无牌可出,便只能任人塑造,其命运,已非已所能控。

“哈哈,先生此言差矣!”张天仁的笑声爽朗而真诚,对方既已展露诚意,他自是不必再绕弯子,直言不讳道:“冯三宝在世时给予大人及诸位先生的那份银子,我张天仁自会原封不动地继续奉上!”

“哎呀,此等安排,真乃喜从天降!”对方闻言,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显然这已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底线。

银钱之事既已尘埃落定,众人皆松了一口气,气氛随之变得轻松愉快。林秀才心中却是五味杂陈,他不禁暗暗搓手,心中暗自惊叹:这位张天仁,行事之果断与慷慨,实属罕见。一面在谈判桌上步步紧逼,令人难以招架;另一面却又主动退让,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胸襟与气度。

“待时局安稳,我张天仁在胶州站稳脚跟后,这盐政巡检司的职位空缺,还望秦大人能助我一臂之力,妥善安排。”张天仁话锋一转,提起了另一桩事。

“嗯,此事易办,你自可挑选合适人选,通过捐纳之途入仕。”秦大人点头应允,明朝虽不似清朝捐官之风盛行,但确有捐纳之制,巡检一职便在其列。以从九品的巡检官位,通过合法程序捐纳获得,自是无人置喙。

张天仁深知自已身份所限,无法亲自兼任此职,便也释然。巡检虽小,却责任重大,非等闲之辈可任。他心中已有了计较,打算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自已在胶州的势力。

正事谈毕,两人相视一笑,气氛更加融洽。他们举杯对饮,茶香袅袅间,话题转向了天下大势。林秀才对大明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他援引同乡在朝中任职的师爷们传来的消息,说朝廷正积极整军备战,意图在关中围歼李自成,誓在十一年内彻底平息流贼之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