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试射火器46(1 / 2)

“确实做得相当出色,令人满意。”张天仁的肯定如同春风拂面,然而匠户们的脸上并未因此展露轻松之色。他们深知,工艺上的精湛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火铳的实战性能——射程与精准度。

每一支火铳的诞生,都凝聚了匠人们的心血与汗水。准星与望山的制作尤为严苛,必须确保瞄准时视线准确无误,任何细微的偏差都意味着失败与重来。对于准度,他们已倾尽全力;至于射程,虽经多次测试,但能否达到张天仁所期,仍是未知数。

“这火铳的分量如何?可曾称量?”张天仁关切地问道。

“回禀大人,已精确称量,重达十一斤。”匠户代表恭敬地回答。

“嗯,确实不轻。”张天仁点头,心中暗自比较。明军的常规武器,大多轻盈许多,此番火铳的重量,无疑是对士兵体力的一大挑战。

“我们已竭力减轻重量,但……”匠户似有话未尽,却被张天仁打断。

“不必解释,我深知其中道理。”张天仁笑容可掬,“轻了则威力不足,重了则影响操作,平衡之道,难矣哉。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辛苦了。”

匠户们闻言,心中稍安,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多谢大人理解,我等确已竭尽全力。”

此时,一侍从上前,手捧两式瓷瓶,详细介绍道:“大人,此为按您吩咐特制的火药瓶。大号斜挂胸前,装载引火药;小号则便于携带,每瓶装一发发射药,插于腰间,战时取用极为便捷。”

“妙哉!此等设计,既实用又高效,你们功不可没。”

作为一位对武器充满热情的爱好者,张天仁对火绳枪这一古老兵器的了解颇为深厚。他深知,这种武器虽曾辉煌一时,却也不乏诸多弊端,其中不少问题根源在于使用者的操作与环境限制。

明朝的火绳枪,因质量问题频发的炸膛事件而臭名昭著,这几乎成了那个时代的“特产”。即便是技术更为成熟的欧洲,火绳枪的使用也伴随着诸多不便:阴雨连绵之日,它便成了摆设;狂风大作之时,更是难以驾驭。更令人头疼的是,其缺乏精确的瞄准系统,发射瞬间烟雾弥漫,迫使经验丰富的射手也不得不在关键时刻扭头闭眼,以免被浓烟呛得泪流满面,视线模糊。

对于初出茅庐的新手而言,能在战场上成功点燃火绳,将子弹射向敌人,已是不小的壮举。历史上不乏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悲剧,如过量装填发射药、盲目重复装填直至枪毁人亡,甚至欧洲战场上还出现过为追求威力,在枪膛内塞入四十余颗弹丸的极端案例,这些无不揭示了火绳枪时代的混乱与无奈。

然而,正是这些缺陷激发了无数改良者的热情,火枪的形态因此变得五花八门。欧洲人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找到了方向,火枪的性能逐步提升,特别是那些重达十五六斤的巨型火绳枪,需借助木叉支撑方能稳定射击,其威力之大,令人咋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为先进的燧发枪即将在欧洲大规模列装,尽管初期亦存在诸多不足,但其出现标志着火器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最终彻底取代了火绳枪的地位。

反观此时的中国,燧发枪的雏形虽已显现,却因朝廷的腐败与短视而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孙元化等有志之士的陨落,更是让火器技术的发展雪上加霜。张天仁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对明朝的衰败深感痛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