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押运38(1 / 2)

二月初二,晨曦初破,张天仁便踏着轻快的步伐,来到了张世福的宅邸前。还未踏入门槛,张世福一家已尽数迎候在外,笑容满面却略带歉意地说:“大人,请恕家中简陋且盐味浓重,不便请您进屋。”言罢,全家上下皆以敬仰与感激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副千户大人。

与往昔相比,张世福一家面貌焕然一新,妇人的体态丰腴了许多,孩子们的脸庞洋溢着健康的红晕,海风虽赋予了他们深邃的肤色,却也见证了这一家子的勤劳与变化。他们对张天仁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感激与尊重。

数月间,张天仁的政绩有目共睹。他不仅在煮盐与练兵上倾注心血,更不忘地方官的职责,慰问孤寡,表彰善行,使得街道整洁,民风淳朴,治安状况更是显著改善。昔日横行乡里的混混,在亲丁队的严厉打击下,无不收敛行径,连外堡的恶徒也不敢轻易踏足张家堡半步,带动了周边堡寨的和谐安宁,赢得了各堡军户乃至百户官的一致赞誉。

此刻,张天仁望着院内堆积如山的盐包,心中不禁对张世福的坚韧与勤劳肃然起敬。这位试百户,年近不惑,白天在官厅严格训练,夜幕降临后又匆匆赶回海边,与家人共同劳作至深夜,仅休息数时辰便又重返训练场,其精神之饱满,令人叹服。

张天仁深知,部下们对改善生活的渴望是合理的,因此他并未阻止他们利用闲暇时间煮盐补贴家用。五钱银子一担的高价,足以激发所有人的干劲。他心中已有了盘算,未来将通过提高薪酬或采取其他措施,逐步减轻这些骨干的体力劳动负担。至于具体的计划,他正胸有成竹,只待时机成熟,便会一一实施。

审视着院中堆积如山的盐包,张天仁的嘴角勾勒出一抹温和的笑意,对张世福说:“世福啊,你这段时间可真是辛苦到家了。”话毕,他话锋一转,语气中多了几分正式:“如今,各家的盐仓想必都已颇为充盈了吧?”

多数军户并未急于将每一担盐都立即出手,他们选择将盐囤积起来,静待张天仁统一出货之时,以便一次性结算银两。这样的信任与默契,让那些对张天仁尚存疑虑的少数家庭显得尤为格格不入。

张世福这样的家庭,已储备了不下十担盐,而那些全家总动员、日夜不息地熬盐的人家,其数量更是惊人。“据我估算,最多的家庭已积累了四十余担,整个堡子加起来,至少有五百担之巨。”谈及此,张世福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昔日,军户们煮盐,一月能得七八担已属难得,而今,在高涨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驱使下,他们的生产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当然,这也导致了周边荒山林木的加速消耗,但在当前人口稀少的情况下,即便是林木资源受到一定影响,也尚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世福,看这形势,咱们是时候出手了。”张天仁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自嘲的笑意,仿佛是在回顾自已从边防军人到今日“盐商”的身份转变。然而,他深知,自已贩卖的不过是最基本的民生之盐,与那些非法勾当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后世的记忆里,盐是工业化生产下的廉价商品,但在明朝,它却是国家严格控制的经济命脉,盐税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即便是在行政效率不高的明朝,盐税收入仍颇为可观,更不用说清朝接手后的两淮盐田,其收益更是令人咋舌。

对于张天仁而言,他虽无法与庞大的国家机器相提并论,但一次能出货五百余石盐,对于一个小小的百户堡而言,已是相当可观的成就。他深知,尽管多数军户在出货前并不急于索要银两,但自已手头的资金已愈发紧张。年前年后的各项开支,包括练兵费用、粮食采购、军需物资采购等,已让他手中的六百多两银子消耗了大半。尤其是为了提升亲丁的战斗力,他还特意购置了一批制作长枪的材料,以及鞋子、靴子、军服、帽子、水囊、皮盒、饭盒等装备,这些都需要大笔的资金支持。

此刻,张天仁的心中充满了紧迫感。他必须尽快出货,以缓解眼前的资金压力,同时也为亲丁们提供更完善的装备。

“利丰商行那头,苏万年早已安排妥当。只要我们将银子交至白河口,他们的运盐船即刻装货启航,水路之上,自有人打点,确保无虞。对他们而言,是安全无忧;于我们,则是银子稳稳落袋。”

“至于价格,”张天仁沉吟片刻,“他们从巡检与盐场直接采购,需付一两三钱,而给予我们则是一两二钱。缘由在于,我们是通过非官方渠道而来,算是私盐交易,故价格上需有所折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