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兵备道刘景曜22(1 / 2)

此刻,堡城之内,周炳林的千户官邸中,最为雅致的一室之内,一位中年士人正襟危坐于案前,手执书卷,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他面容清癯,肤色如同初雪般纯净,服饰一丝不苟,头顶佩戴着镶嵌翡翠的黑纱官帽,尽显尊贵;身着一袭绯红官袍,腰间束以玉带,脚踏厚底官靴,这一身装扮,恰是大明高等文官的典范,既彰显了其儒雅气质,又不失威严之态。

此人便是登州海防道刘景曜,正以正四品按察副使之职,统辖着登莱地区的军备与海防事务,其权柄之重,仅次于登莱巡抚。昔日,登莱之地作为支援辽东,特别是东江镇的战略要冲,其海防营在数次对抗满洲的战役中,肩负着运输军需与兵力的重任。

刘景曜原任北方某重镇兵巡道,因耿直敢言,不畏权贵,勇于弹劾朝中奸佞太监,不幸遭谗言所累,被迫辞官归隐。然时局动荡,登莱之地因海盗肆虐而残破不堪,朝廷正值用人之际,见刘景曜上报海盗首级之事,虽微末却显其忠诚与能力,遂愤而启用之,委以登州海防兵备道之重任,命其前往浮山所,彻查海盗之乱。此行,旨在以功赏过,严惩不贷。

刘景曜性情刚正不阿,此番委任,实乃人尽其才。外间一阵嘈杂之声,打破了室内的宁静,令本已微露不耐之色的刘景曜站起身来,推开房门,以低沉而威严的声音询问道:“何故喧哗?莫非贼人已入堡中?周千户何故不前来通报,邀本官亲临?”

“回禀大人,贼人尚未入城!”一旁侍立的家仆,面带笑意,连忙上前禀报,“原是即墨县的百姓闻讯海盗伏诛,自发前来犒赏军士,鞭炮齐鸣,牛酒相赠,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那位张百户,虽年轻却英气逼人,战功赫赫,难怪能立下如此奇功。”

“原来如此。”刘景曜闻言,心中稍安。百姓的感激之情,不仅是对卫所军的认可,更是对朝廷平靖海疆、护卫安宁之举的颂扬。此番海盗之患得除,不仅安抚了民心,也为各级官员的政绩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日后论功行赏,自是顺理成章之事。

在明朝的辉煌战绩中,斩首六十余级无疑铸就了一场辉煌的胜利,依据大明军功制度,仅凭个人斩首一级便能晋升一级,而今张家堡上报的斩获高达六十三级,即便是以满编百户的一百二十人计算,张天仁此番功勋也足以使他跃升数级,其成就之显赫,实属罕见。

这份沉甸甸的功劳,非但无虚,反而激起了民心的强烈共鸣,百姓们自发前来,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场面之热烈,足见其对安宁生活的深切渴望与对英勇将士的由衷拥戴。这股由实至名的荣耀与民心所向,无疑为刘景曜的报功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地方士绅非但不会阻挠,反而会争相助力,使这份荣耀更加光彩夺目。刘景曜心中对张天仁的赏识之情,也因此而愈发深厚,暗自赞叹:“此人绝非浮夸之徒,实乃能担大任之英才!”

心中有了定论,刘景曜便迈步而出,家仆紧随其后。恰在此时,周炳林遣使相邀,告知张天仁一行已从东门入城,即将抵达前厅。城中的气氛因这一喜讯而愈发炽热,真诚与喜悦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张天仁策马而过,沿途百姓纷纷驻足,高呼“好汉,好百户”,声音响彻云霄,连他身后的普通军户也收获了无数赞誉,成为了今日城中最耀眼的风景线。

浮山所内,东西长街成为庆典的主轴,重要建筑依次排开,原本简单的游行路线因全城轰动而扩展至三街十七巷,周炳林临时决定让这份荣耀遍洒每一个角落。这一决定,却让张天仁麾下的精兵强将,尤其是张世福与孙良栋等人苦不堪言。他们肩挑海盗首级,走在队伍最前列,不仅要承受重物之重,还要在拥挤的人群中艰难前行,汗水与疲惫交织。

沿途,热情的军民不断献上鸡蛋、红枣、茶汤乃至茶酒,更有甚者,抛洒银两铜钱以示庆祝,孙良栋不慎被铜钱击中额头,鼓起老大一个肿包。

“咳,诸位乡亲父老,请多加留意。”

“诸位的心意我们领了,但这抛钱之举,实在不必。”

“哎呀,这鸡蛋还是生的,小心别砸了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