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收服19(2 / 2)

张天仁的话语落下,辽东人群中的那份惊惶之色竟渐渐消散。未知往往最令人心生恐惧,自被分配至此,数日无人问津,他们的心中充满了不安与绝望。孩子的啼哭声、大人的争执,皆源于情绪的崩溃边缘。而今,张天仁的直言不讳,为他们划定了一条清晰的界限,那份惶恐与不安也随之减轻了许多。

众人再次跪下,谢罪之声此起彼伏。尽管他们是普通的辽东百姓,但登莱之乱的阴影下,辽东兵马在山东的暴行已让他们成为了无辜的受害者,承受着迁怒与怪罪,这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

张天仁面色平静,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张贵,速去取些食物来,先解他们燃眉之急,明日再为每家发放两斗粮食及生活必需品。”

“遵命,老奴即刻去办。”

张天仁的决定让匠户们震惊不已,随后是感激的泪水与叩拜之声。老张贵望着这一幕,眼中满是同情,他轻声嘱咐道:“往后,你们要安分守已,切勿重蹈覆辙,学习那些作恶的辽兵。在山东,只要你们本分做人,总有活路可走。”

言罢,老张贵匆匆离去,为这些辽民筹备食物。夜深人静,孩子的哭声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张天仁亦不忍视之。在等待期间,他逐一走访各家,细心观察。一圈下来,他心中已有了计较——这些家庭确为千户周炳林所安排的匠户无疑,世代承袭的技艺与身份,在明朝的户籍制度下,如同烙印一般深刻。

明朝的制度严谨,职业与身份皆由祖辈传承,无论是军旅之家还是匠人之后,皆需遵循祖业。如此看来,眼前的这些匠户,正是遵循着祖辈的足迹,以手艺为生。

昔日,这种制度曾有其辉煌之处。每当朝廷有征战之需,鼓声一响,数十万军户应声而动,汇聚成强大的军事力量。而遇大型工程兴建,匠户名册便是现成的资源,按册征调,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历朝历代,无数宏伟建筑皆是在匠户为核心,辅以军户辅助的模式下,一点一滴构筑而成。

然而,时过境迁,这种基于免费徭役的征发制度已难以为继。匠户的生活境遇甚至较军户更为凄惨,他们所得的口粮稀少,承担的劳作却更为繁重,逃离成为他们求生的本能选择。那些被束缚在劳作中的匠户,其命运堪比奴隶,一生辛劳,无片刻喘息,实乃人间悲剧。

及至明末,真正的匠户已寥寥无几,朝廷所能掌控的更是凤毛麟角。眼前这几户人家,工具齐全,从锤子凿子到风炉一应俱全,显然是正宗的匠户无疑。

“快吃吧,看孩子们饿成什么样了。”张天仁的话语中带着几分不忍。不久,张贵气喘吁吁地归来,手中提着几块晚上剩余的葱油饼和洗净的甜葱,一股脑儿塞给了那位四十多岁的匠户首领。老头儿眼眶泛红,感激地说:“尝尝咱的手艺!”

“多谢老人家,多谢百户大人!”中年匠户的声音哽咽,泪水夺眶而出。这些年在山东,他们首次感受到这样的温暖与关怀。他们身上不仅衣衫褴褛,还遍布着被地方无赖殴打的伤痕,与之前的苦难相比,此刻的他们仿佛置身于天堂。

饼子虽不多,但大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他们撕开油饼,小心翼翼地分给孩子们。小孩子们狼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还不时抬头望向张天仁,眼中充满了好奇与感激。

张天仁心中五味杂陈,他向匠户们承诺:“无需再谢,明日先领两斗粮食,只要你们勤勉工作,日后将按月发放粮食,保证不会让你们再挨饿。”随后,他转向匠户首领,吩咐道:“你明日一早来找我,有任务要交给你。”

匠户们都是吃苦耐劳之人,他们不怕辛苦,只怕无事可做。听到张天仁的承诺与安排,他们满心欢喜,匠户首领更是深深鞠躬,恭敬地答道:“小人明日一早便到大人府上,听从差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