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辽东匠户18(2 / 2)

张贵闻言,脸上浮现出一丝复杂的神情,既有同情也有厌恶。“是那些新来的匠户,大爷您可能还不太清楚。”他解释道,“他们是辽东逃难来的,跟着李九成和孔有德那两个叛将,如今叛军覆灭,他们虽无死罪,却被发配到各卫所服役。前几日,千户大人派了五户到咱们这里,说是帮忙修理兵器,免得他们整天无所事事。”

听到这里,张天仁心中恍然大悟,同时对那些匠户的遭遇也多了几分同情与理解。

提及李九成与孔有德,孔有德之名在中国历史上如同污点,其大汉奸的身份,张天仁了然于胸。相较之下,李九成则显得默默无闻,唯有这个时代的人们,才对其事迹了如指掌。这两位,曾是崇祯六年前后在山东掀起腥风血雨的叛军首领,因对待遇不满而揭竿而起,杀官造反,势如破竹,攻占了登州,围困了莱州,无数州县在他们的铁蹄下颤抖。朝廷屡次征讨,皆以失败告终,直至朱大典挂帅,并调动辽东精锐铁骑入关,才终于将这股叛乱之火扑灭。李九成战死沙场,而孔有德则选择了一条不归路,渡海投奔满清,竟被皇太极以国士之礼相待,册封为都元帅,地位显赫,与满洲的亲贵贝勒们平起平坐。

此事件,对明末历史的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山东地区,其影响之深,难以估量。浮山所等卫所的士兵亦被征调前往登莱前线,虽未直接参战,却也承担了警备与后勤的重任。而孔有德等人的暴行,更是令人发指,他们对山东百姓的残忍杀戮,尤其是登州围城期间,几乎将城中百姓食尽,而后才狼狈逃窜,其行为之恶劣,已非人类所能形容,堪称兽行之举。

因此,山东民间对来自辽东的人普遍抱有深深的厌恶与戒备,就连张贵这样一向和善的老仆,也难以掩饰对那几家辽东匠户的成见与嫌恶。

“原来如此,难怪如此!”张天仁恍然大悟,随即决定道:“我们去看看。”

“遵命,大爷。”老张贵虽心中有所保留,但作为家奴,他从不违抗主人的意愿,立刻应声附和。

夜色已深,堡落内一片宁静,除了几户读书人家还亮着微弱的油灯外,其余皆是漆黑一片,万籁俱寂。老张贵边走边指着那些灯火阑珊之处,一一介绍:“那边是周秀才家,那边是林秀才,还有那边,是徐秀才的宅邸。”

老张贵年纪大了,人也是絮絮叨叨的说个没完。

原本,张天仁对周遭的读书人家庭并无多少兴趣,这不仅因为他自已未能在书海中寻得一片天地,更因时代风气使然。自明朝中期起,文官地位日益显赫,武将以不谙文墨为傲,成为某种风尚,即便是高级武将中也不乏目不识丁之辈。张天仁,作为一名微不足道的卫所百户,自然也被这股风气所裹挟,对读书人无形中生出一种微妙的敌意。

然而,在军户之中,读书之风却颇为盛行。许多家庭将希望寄托于科举之路,希望通过一纸功名来改变世代为军的命运。在张家庄这片小小的土地上,尽管百户之下户数不多,却已孕育出十几位童生、五六位秀才,虽未有人能一举夺魁成为举人,但这份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已足够令人钦佩。

老张贵提及这些秀才家庭时,眼中闪烁的是由衷的羡慕与敬仰,那份对知识的尊重与向往,在昏黄的灯笼下显得格外温暖。

对于张天仁而言,秀才这一身份既熟悉又陌生。前世的记忆中,他或许曾对秀才们抱有过一丝羡慕与嫉妒,而今世,则更多地是出于一种好奇与探索的心态。他心中暗想:“或许,我可以尝试招揽一两位有识之士,为我所用。”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如同雪地上的一抹亮色,虽微不足道,却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张天仁不再犹豫,他迈开大步,向匠户们的居所走去。夜色深沉,积雪未融,道路难行,但他手持昏黄灯笼,一步步坚定地向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