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这个时代的家4(1 / 1)

程岁安醒来的地方是正房,正房分为三个房间,一间书房,一间寝室,还有一间吃饭的地方,不过这些房间的陈设目前都很少。走出正房,迎面是一片宁静的庭院,周围青砖灰瓦,充满了古朴的韵味。他深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感受到这片庄子的安逸。这是个三进四合院,但是并不像后世的大宅院那般繁复,而是显得更为简洁大气,同样也更为狭长,与现代的四合院已经有了很大区别。正房坐北朝南,是主屋的位置,面朝庭院,门口还有一个檐廊,可以遮风挡雨。两旁是东西耳房,耳房和正房构成了整个院落的主体建筑。走廊两侧,几个红色的灯笼挂在木梁下,随风轻轻摆动。

程岁安先朝西边走去,西耳房作为仓库,门一打开,空气中立刻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粮食香味。走进去,他看到几个大麻袋整齐地堆放在角落,打开其中一个,是处理好的麦和粟,麦和粟作为北方的主要粮食之一,在这个时代非常普遍。程岁安对这些粮食略感欣慰,但也稍有遗憾,因为他发现稻米的存量并不多,毕竟长安位于北方,稻米相对稀缺,人们的主食多以小麦和粟为主。

他继续检查仓库,另一侧的几个厚重木箱引起了他的注意。箱子用铜锁锁住,看起来颇为贵重。程岁安好奇地打开其中一个箱子,箱盖发出轻微的“咯吱”声,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铜钱,铜币按照1000文一串的方式捆扎得紧紧的。程岁安掂量了一下,心里盘算了一下这些铜币的价值。这么多钱加起来大概有5000贯,在这个时代,5000贯绝对是一笔巨款。要知道,一只鸡只需要30文,一头猪500文,这些钱足够让他无忧无虑地生活一段时间了。他不禁感叹,看来那个光球在安排自己穿越的时候确实照顾得无微不至,这笔钱无疑是给自己打下的基础。程岁安心里暗暗称赞道:“赞美光球!”

走出西耳房,程岁安又来到东耳房,推开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宽敞的厨房。让他惊讶的是,这个厨房的构造竟然与他在现代见过的北方农村厨房非常相似。厨房里有一个大灶,灶台上架着一口黑色的铁锅,锅壁泛着微光,显然是用心打制的。程岁安知道,由于战乱,武器消耗巨大,导致现在的炼铁技术已经相当先进,铁锅并非造不出的物件,但由于连年征战,大部分铁资源都用于制造兵器和盔甲,因此普通人家里拥有一口铁锅并不常见。

根据他的记忆,这个时代主要烹饪方式是蒸,煮,烤等,炒菜尚且没有出现,因为这个时代可以用于炒菜使用的油产量极低。要知道,想要炒菜,首先需要有油,没有足够的油就没办法把炒菜的技术普及。而且,这个时期的蔬菜真的少,想吃土豆、红薯?对不起,没有。想要用洋葱、青椒、辣椒来调味?劝你还是省省吧……炒菜所需的基础“装备”都没有,自然不会有炒菜,当然铁锅还没流行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现在,有了铁锅,那就说明炒菜的出现成为了可能,

他走近灶台,摸了摸锅沿,心里不禁感慨,这个厨房确实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连厨房的布局都如此合理。在旁边的柜子上,他看到几罐常见的调料——盐、醋、花椒、豆豉和芥末等。程岁安对这些调料并不陌生,不过他之前以为唐代的盐会是苦涩发黄的盐块,没想到这些盐竟然晶莹洁白,显然是经过了精细的加工处理。他拿起一小撮盐放在手心里,细细观察,发现这些盐颗粒较大,杂质很少,口感也清淡。这让他感到惊讶,因为按照他所学的历史,唐代的制盐技术虽然比汉代有所改进,但仍然比较粗糙,没想到眼前的盐已经达到了如此高的品质。

程岁安回想了一下,这个时代的制盐工艺经历了不断改进,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地区,形成了“垦畦浇晒”的五步产盐法。这个方法通过集卤、蒸发、过箩除杂、储卤和结晶等步骤,有效提高了食盐的质量,最后收获的食盐杂质少,色白且味美,但是颗粒比较大。但是,自己厨房内,如此精良的细盐,显然是经过二次处理的。

厨房里的调料让程岁安眼前一亮,他还发现了几个陶罐,里面装着菜籽油和胡麻油。这个时代的植物油产量低,多用的是动物油,这些油品显然是精心保存的。更让他感兴趣的是,一个罐子里装着自己不认识的调味料。程岁安小心翼翼地舀出一点,用筷子蘸了些尝试了一下,味道和他熟悉的酱油十分相似。他记得历史上酱油的前身应该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候的人们用肉类、鱼类发酵制作“醢”,还会加入动物血液制成“醓”,作为调味料。

到了西汉时期,人们才开始使用大豆和小麦作为原料制作酱,这种酱汁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不过这种调味品直到宋代才有了“酱油”这个名字。程岁安没想到自己所在唐代,竟然能够见到酱油的前身,虽然这种调料的味道还远不如后世的酱油那么醇厚,但它的存在已经让他颇为满足。毕竟,饮食是生活中的大事,而有了这种调料,未来在这里的日子至少在吃饭这件事上会更有滋味。

厨房整理得井井有条,窗户上挂着洁白的帘子,透过窗户能看到外面清新的庭院。灶台旁还摆放着一些简单的农具,看来这间厨房不仅仅是用来烹饪,平时也是庄子劳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程岁安走到窗前,微风吹拂着他的脸庞,他的心情渐渐放松下来。这片庄子虽然并不奢华,但无论是设计还是细节,都显得用心十足。

接下来,程岁安走向东西厢房。东西厢房与东西耳房相邻,二者与正房、垂花门共同构成了二进院的主体布局。厢房的建筑风格简洁大方,墙壁粉刷干净,木窗窗格虽有些旧,却透着一股朴实的韵味。程岁安推开门,看到里面的陈设简约整洁,木床、桌椅和几只简单的柜子分布其中,虽然没有过多的装饰,但一切都井然有序。厢房显然是客房的设置,但它们的布置并未过于讲究,看来是有意留下空间,供程岁安自行规划和改造。

接着,他继续走向正房背后的后罩房。后罩房与二进院的房屋相连,传统上是家仆居住的地方。程岁安推开一扇窗,能看到后罩房窗外的小院,阳光洒在地面上,映照出些许温馨。屋内陈设也十分简单,以适合生活起居为主。

再往外走,是倒座房和大门。倒座房紧邻大门,按照传统习惯,通常是家中护卫的住处。程岁安走过倒座房时,发现里面的空间相对较小,分为数间房,每间房内有几张床铺,便于多人居住。房内家具简单却实用,显然是为了满足日常起居的基本需求。

这座庄子的布局十分清晰:前院是迎接客人和日常生活的核心区域,二进院是主人、家人和客人起居的主要场所,后罩房则照顾着女眷或仆从的隐私,倒座房为护卫的居所。一切显得简单朴素,但同时也给程岁安留下了充分的余地,让他能够根据未来的需要来进行改造和调整。

程岁安看着风景如画的庭院,心中感到一丝暖意。这座庄子虽然是光球赠与的“礼物”,但它带给程岁安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保障,还有一种精神上的依托。无论未来如何,他都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