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克伦尼文化的开端10(1 / 1)

克伦尼文化开始于启元前1750年后,克伦尼人自称是响应安菲莉亚的诸多王国之一,参与第二次伊特修斯之战。克伦尼人从这场战争中获益并占领了伊特修斯城,并沿着纳瓦河支流向周边扩张,在一两百年内他们的势力延伸到了克硌群岛与坎德拉群岛。克伦尼人在这些地区建立了诸多王国,王国的领导者都自称是神话时代达洛王国的后裔,信奉达洛神话中的十一位主神。

克伦尼人依据古代神话在这些地区重新修建了宫殿和神庙作为对众神庇护的回应,这些宫殿和神庙大多由石头构成,且大量使用石柱作为支撑。墙壁上有多个用于采光的方形开口,通透的光线在一天的任何时候都可以照射到神庙里面。克伦尼人使用简单的线性文字作为书面语言,文字大多书写在粘土、泥板和陶罐上。这些东西在神庙中十分常见,用于记录祭祀和献祭活动中受到祭拜的神明。其中赫托特,泰克与忒瑞墨德的名字最为常见。除此之外,神庙里还有各类浮雕壁画、石头做的酒器和神明雕塑。三脚青铜器皿也普遍存在于神庙之中,祭司使用这些东西占卜神意,施展巫术。并在人们看不到的角落里解读天气,星相,来为国家或个人的政治目的服务。

基本的国家结构已经形成,一种由武士阶级起主要作用,祭司等宗教人士作为辅助的统治模式。统治者居住在宏伟宫殿里,身边围绕着祭司,将军。他们在雕刻着神话故事的浮雕前商讨国家大事,并相信众神的意志体现在任何一件事物上。祭司在国王面前施展法术,从升腾的火焰或是烧红的青铜中窥得众神的旨意。法术仍然被祭司阶级牢牢掌控,祭司在数千年的摸索中发展了一套较为安全的训练与施展法术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神秘的神灵崇拜结合在一起,加强人们对法术的敬畏和恐惧。平民的居所围绕着宫殿建立,他们的房屋通常也是石制结构。居民们在自己的房间内制作陶器,麻布,然后将成品卖给商人。商人走在古老的贸易线上,将克伦尼的手工艺品卖给沿途的各个城邦和国家。商人沿着大陆内海与亚德伦海航行,或是避开危险的泰温斯群岛直接前往艾文帝国的领地。很少有商人敢于穿过沙加伦海峡,在神话故事里穿过那里就来到了世界尽头。同时期还分别存在艾文帝国和伦底亚帝国。艾文帝国是位于亚德伦海南岸的帝国,主要由竖瞳的斯蒂文人建立,信奉另一种多神宗教。伦底亚帝国则是大陆内海西岸由白目金肤,身上有红色纹路的伦底亚人建立。启元前1300年到启元前1200年克伦尼本地与坎德拉群岛发生了一系列地质灾害,地震的频繁爆发摧毁了大量的宫殿和神庙。同时期北部的利多威人开始南下骚扰克伦尼地区,他们在后来也融入了克伦尼文化,并建立了达克曼王国。克伦尼内部的经济问题与政治冲突日益加剧,最终导致了克伦尼内部分裂。

在启元前1200年到启元前900年,克伦尼内部分化严重。尽管祭司与先知还在统治者身边发挥作用,但宫殿和神庙的倒塌削弱了人们对众神的信仰。锻造技艺的进步,使得一部分武士阶级可以使用铁质武器。这使得更容易采集铁矿的地区在军事上有了优势,战争随之到来。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在这一阶段明显下降,大量的定居点被遗弃。另一方面,青铜器从武器与工具慢慢转变为炫耀财富的手段。玻璃的制作也在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原始的玻璃虽然质地粗糙,但颜色丰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在部分地区形成,人们种植谷子、小麦和豌豆,在农闲时饲养猪、绵羊和马等牲畜,妇女还在家中纺织衣物,几乎每个定居点都可以找到制造金属的房屋。

启元前900年前后在埃雷勒夫平原东部,大陆内海沿岸出现了一个新的政治体——诺尔索联合。诺尔索联合是一个由多个城邦、王国联合统治的国家,以达洛神话洛皮斯的妻子诺尔斯命名。统治机构是由不同城邦、王国的代表组成的联合议会。议员们在议会中平等的交流,辩论,为整个联合体谋求福祉,为所有克伦尼人的未来确定方向。为保证公平,即便不是议员的克伦尼人也可旁听议会的会议。随人旁听者不能发表意见,但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表达不满或赞同。联合议会的议长被称为统协官,他理论上是诺尔索联合的最高领导人,但其职能受限于联合议会的议员。为确保公平,联合议会的举办场地由不同的城市分别承担,2年轮换一次。

诺尔索联合的形成源自于克伦尼共同体概念在该地区的流行,相信这一概念的人认为应该将信奉达洛众神的不同国家、城邦联合在一个政治实体中,并赋予其中的每个国民平等的政治义务,让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到政治事务之中。然而在诺尔索联合建立的很长一段时期,联合议会的大部分席位被掌控在几个富有的城市手中。不过随着国民意识的加强以及成功抵抗加坦帝国的入侵,各个城市所拥有的议会席位趋于平衡。

诺尔索联合的初期成员包括亚优,图瓦城等。在抵御加坦帝国入侵后,达克曼王国,拉利昂城邦,坎德拉群岛上的城邦,利墨德地区上的王国也一一加入诺尔索联合。启元前8世纪,诺尔索所使用的克伦尼字母已经完全形成,通过统一文字所书写的长篇史诗《伊达史诗》记载了神话时代伊达与十英雄远征的故事。诺尔索联合的统协官通过推行《伊达史诗》来加强统一的共同体概念。富有的城市居民在贵族的带领下修建大型的纪念碑式的神庙,其中最大的神庙足以支撑近千人同时祭拜。修建这样一栋建筑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组织工作,由此可以推断诺尔索联合具有动员大量劳动力的能力。艺术方面也在快速的发展,各种以英雄人物为参考的石雕出现在神庙的大厅中。青铜釜、陶器的艺术化处理成为普遍的现象,并且通过商品的形式在大陆内海与亚德伦海沿岸流通。

启元前8世纪,克伦尼人再次向外殖民扩张。向西沿着亚德伦海沿岸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并到达了克拉曼尼半岛,向北跨过纳瓦河穿过中心平原抵达涅塞河沿岸,向东穿过大陆内海遇到了崛起的加坦帝国,向南横渡亚德伦海到达崩溃的艾文帝国。诺尔索的贸易规模也随着殖民扩张而随之扩大,新建立的殖民地为诺尔索联合提供了大量的矿物资源与优质的原材料。然而这种来自殖民地的物资在诺尔索内部的分配并不是均衡的,临近海洋的城市能够获得更多的物资补给,他们从贸易中收获颇丰。而内陆的城市很少从中收益,甚至往往亏损。诺尔索联合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来自内部,在大陆内海东岸一个强大的多民族帝国慢慢崛起。

加坦人是伦底亚帝国东部的众多部落当中的一支,原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伦底亚游牧民族。在启元前736年,加坦人国王赛西德一世成功推翻伦底亚人的统治,并在次年夺取伦底亚人首都埃科迪亚。到了启元前729年,加坦人的统治已经延伸到卡帕多基地区。启元前721年,赛西德一世在与卡帕多基平原上的游牧部落战斗时阵亡,其子赛西德二世继位。赛西德二世于启元前716年吞并了比雷基斯地区,并从陆路和海路发动了对艾文帝国的进攻。到启元前705年加坦人已经建立起一个东至维斯加尔高原,西到沙加伦海峡的庞大帝国。加坦帝国的大国王被称为“哈德尔哈良”,意思为万族之王,他的国家由多个不同的民族构成。国王也没有试图将统一的文化和政体强加给他的臣属。整个帝国被分为多个行省,每个行省由一名行省哈良管辖,行省哈良通常是哈德尔哈良的亲属或附庸。实际的管理事务下放给地方贵族,通过礼物交换,地方贵族与行省哈良保持密切联系。只要地方精英能够确保定期交税,行省哈良就不会过多插手地方事务。

加坦帝国的多元文化传统让拥有不同文化和习俗的人群团结在哈德尔哈良的周围,万族之王的宫殿由伦底亚人筑基,比雷吉斯人为之添砖加瓦,艾文人的金匠来修饰装潢。皇宫的觐见厅中来自27个不同附属民族的使团围绕在哈德尔哈良周围,每个使团都穿着自己的特色服装,并携带当地特产的贡品。并非所有的地区都赞赏加坦帝国的多元文化,接受过克伦尼文化的卡帕多基区域一直是帝国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启元前698年,趁着赛西德二世去世,赛西德三世继位的动荡时间,卡帕多基沿海在诺尔索联合的支持下发动对行省哈良的叛乱。叛军杀死了行省哈良,战火烧到卡帕多基平原。加坦在卡帕多基的行省首府胡巴兹堡被攻占,但赛西德三世动用位于斯鲁卡低地的军队进攻卡帕多基叛军,比雷基斯的陆军则从东面进攻。叛军在前后受敌的情况下瓦解,参与叛乱的城邦受到了残忍的报复。启元前697年6月,赛西德三世平定卡帕多基行省叛乱,帝国的军队在卡帕多基长期驻扎威胁利墨德地区上的克伦尼王国。所有的克伦尼人都感受到了强烈震撼,并对强大的加坦帝国带来的威胁有了深刻的意识。另一方面加坦帝国的万族之王赛西德三世同样从这次叛乱中看到了克伦尼人的叛逆情绪,在拥有了已知世界的大半领土后,赛西德三世终于将目光转向大陆内海对岸繁荣的克伦尼文化地区。两个强大的国度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克伦尼文化开始于启元前1750年后,克伦尼人自称是响应安菲莉亚的诸多王国之一,参与第二次伊特修斯之战。克伦尼人从这场战争中获益并占领了伊特修斯城,并沿着纳瓦河支流向周边扩张,在一两百年内他们的势力延伸到了克硌群岛与坎德拉群岛。克伦尼人在这些地区建立了诸多王国,王国的领导者都自称是神话时代达洛王国的后裔,信奉达洛神话中的十一位主神。

克伦尼人依据古代神话在这些地区重新修建了宫殿和神庙作为对众神庇护的回应,这些宫殿和神庙大多由石头构成,且大量使用石柱作为支撑。墙壁上有多个用于采光的方形开口,通透的光线在一天的任何时候都可以照射到神庙里面。克伦尼人使用简单的线性文字作为书面语言,文字大多书写在粘土、泥板和陶罐上。这些东西在神庙中十分常见,用于记录祭祀和献祭活动中受到祭拜的神明。其中赫托特,泰克与忒瑞墨德的名字最为常见。除此之外,神庙里还有各类浮雕壁画、石头做的酒器和神明雕塑。三脚青铜器皿也普遍存在于神庙之中,祭司使用这些东西占卜神意,施展巫术。并在人们看不到的角落里解读天气,星相,来为国家或个人的政治目的服务。

基本的国家结构已经形成,一种由武士阶级起主要作用,祭司等宗教人士作为辅助的统治模式。统治者居住在宏伟宫殿里,身边围绕着祭司,将军。他们在雕刻着神话故事的浮雕前商讨国家大事,并相信众神的意志体现在任何一件事物上。祭司在国王面前施展法术,从升腾的火焰或是烧红的青铜中窥得众神的旨意。法术仍然被祭司阶级牢牢掌控,祭司在数千年的摸索中发展了一套较为安全的训练与施展法术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神秘的神灵崇拜结合在一起,加强人们对法术的敬畏和恐惧。平民的居所围绕着宫殿建立,他们的房屋通常也是石制结构。居民们在自己的房间内制作陶器,麻布,然后将成品卖给商人。商人走在古老的贸易线上,将克伦尼的手工艺品卖给沿途的各个城邦和国家。商人沿着大陆内海与亚德伦海航行,或是避开危险的泰温斯群岛直接前往艾文帝国的领地。很少有商人敢于穿过沙加伦海峡,在神话故事里穿过那里就来到了世界尽头。同时期还分别存在艾文帝国和伦底亚帝国。艾文帝国是位于亚德伦海南岸的帝国,主要由竖瞳的斯蒂文人建立,信奉另一种多神宗教。伦底亚帝国则是大陆内海西岸由白目金肤,身上有红色纹路的伦底亚人建立。启元前1300年到启元前1200年克伦尼本地与坎德拉群岛发生了一系列地质灾害,地震的频繁爆发摧毁了大量的宫殿和神庙。同时期北部的利多威人开始南下骚扰克伦尼地区,他们在后来也融入了克伦尼文化,并建立了达克曼王国。克伦尼内部的经济问题与政治冲突日益加剧,最终导致了克伦尼内部分裂。

在启元前1200年到启元前900年,克伦尼内部分化严重。尽管祭司与先知还在统治者身边发挥作用,但宫殿和神庙的倒塌削弱了人们对众神的信仰。锻造技艺的进步,使得一部分武士阶级可以使用铁质武器。这使得更容易采集铁矿的地区在军事上有了优势,战争随之到来。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在这一阶段明显下降,大量的定居点被遗弃。另一方面,青铜器从武器与工具慢慢转变为炫耀财富的手段。玻璃的制作也在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原始的玻璃虽然质地粗糙,但颜色丰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在部分地区形成,人们种植谷子、小麦和豌豆,在农闲时饲养猪、绵羊和马等牲畜,妇女还在家中纺织衣物,几乎每个定居点都可以找到制造金属的房屋。

启元前900年前后在埃雷勒夫平原东部,大陆内海沿岸出现了一个新的政治体——诺尔索联合。诺尔索联合是一个由多个城邦、王国联合统治的国家,以达洛神话洛皮斯的妻子诺尔斯命名。统治机构是由不同城邦、王国的代表组成的联合议会。议员们在议会中平等的交流,辩论,为整个联合体谋求福祉,为所有克伦尼人的未来确定方向。为保证公平,即便不是议员的克伦尼人也可旁听议会的会议。随人旁听者不能发表意见,但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表达不满或赞同。联合议会的议长被称为统协官,他理论上是诺尔索联合的最高领导人,但其职能受限于联合议会的议员。为确保公平,联合议会的举办场地由不同的城市分别承担,2年轮换一次。

诺尔索联合的形成源自于克伦尼共同体概念在该地区的流行,相信这一概念的人认为应该将信奉达洛众神的不同国家、城邦联合在一个政治实体中,并赋予其中的每个国民平等的政治义务,让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到政治事务之中。然而在诺尔索联合建立的很长一段时期,联合议会的大部分席位被掌控在几个富有的城市手中。不过随着国民意识的加强以及成功抵抗加坦帝国的入侵,各个城市所拥有的议会席位趋于平衡。

诺尔索联合的初期成员包括亚优,图瓦城等。在抵御加坦帝国入侵后,达克曼王国,拉利昂城邦,坎德拉群岛上的城邦,利墨德地区上的王国也一一加入诺尔索联合。启元前8世纪,诺尔索所使用的克伦尼字母已经完全形成,通过统一文字所书写的长篇史诗《伊达史诗》记载了神话时代伊达与十英雄远征的故事。诺尔索联合的统协官通过推行《伊达史诗》来加强统一的共同体概念。富有的城市居民在贵族的带领下修建大型的纪念碑式的神庙,其中最大的神庙足以支撑近千人同时祭拜。修建这样一栋建筑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组织工作,由此可以推断诺尔索联合具有动员大量劳动力的能力。艺术方面也在快速的发展,各种以英雄人物为参考的石雕出现在神庙的大厅中。青铜釜、陶器的艺术化处理成为普遍的现象,并且通过商品的形式在大陆内海与亚德伦海沿岸流通。

启元前8世纪,克伦尼人再次向外殖民扩张。向西沿着亚德伦海沿岸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并到达了克拉曼尼半岛,向北跨过纳瓦河穿过中心平原抵达涅塞河沿岸,向东穿过大陆内海遇到了崛起的加坦帝国,向南横渡亚德伦海到达崩溃的艾文帝国。诺尔索的贸易规模也随着殖民扩张而随之扩大,新建立的殖民地为诺尔索联合提供了大量的矿物资源与优质的原材料。然而这种来自殖民地的物资在诺尔索内部的分配并不是均衡的,临近海洋的城市能够获得更多的物资补给,他们从贸易中收获颇丰。而内陆的城市很少从中收益,甚至往往亏损。诺尔索联合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来自内部,在大陆内海东岸一个强大的多民族帝国慢慢崛起。

加坦人是伦底亚帝国东部的众多部落当中的一支,原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伦底亚游牧民族。在启元前736年,加坦人国王赛西德一世成功推翻伦底亚人的统治,并在次年夺取伦底亚人首都埃科迪亚。到了启元前729年,加坦人的统治已经延伸到卡帕多基地区。启元前721年,赛西德一世在与卡帕多基平原上的游牧部落战斗时阵亡,其子赛西德二世继位。赛西德二世于启元前716年吞并了比雷基斯地区,并从陆路和海路发动了对艾文帝国的进攻。到启元前705年加坦人已经建立起一个东至维斯加尔高原,西到沙加伦海峡的庞大帝国。加坦帝国的大国王被称为“哈德尔哈良”,意思为万族之王,他的国家由多个不同的民族构成。国王也没有试图将统一的文化和政体强加给他的臣属。整个帝国被分为多个行省,每个行省由一名行省哈良管辖,行省哈良通常是哈德尔哈良的亲属或附庸。实际的管理事务下放给地方贵族,通过礼物交换,地方贵族与行省哈良保持密切联系。只要地方精英能够确保定期交税,行省哈良就不会过多插手地方事务。

加坦帝国的多元文化传统让拥有不同文化和习俗的人群团结在哈德尔哈良的周围,万族之王的宫殿由伦底亚人筑基,比雷吉斯人为之添砖加瓦,艾文人的金匠来修饰装潢。皇宫的觐见厅中来自27个不同附属民族的使团围绕在哈德尔哈良周围,每个使团都穿着自己的特色服装,并携带当地特产的贡品。并非所有的地区都赞赏加坦帝国的多元文化,接受过克伦尼文化的卡帕多基区域一直是帝国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启元前698年,趁着赛西德二世去世,赛西德三世继位的动荡时间,卡帕多基沿海在诺尔索联合的支持下发动对行省哈良的叛乱。叛军杀死了行省哈良,战火烧到卡帕多基平原。加坦在卡帕多基的行省首府胡巴兹堡被攻占,但赛西德三世动用位于斯鲁卡低地的军队进攻卡帕多基叛军,比雷基斯的陆军则从东面进攻。叛军在前后受敌的情况下瓦解,参与叛乱的城邦受到了残忍的报复。启元前697年6月,赛西德三世平定卡帕多基行省叛乱,帝国的军队在卡帕多基长期驻扎威胁利墨德地区上的克伦尼王国。所有的克伦尼人都感受到了强烈震撼,并对强大的加坦帝国带来的威胁有了深刻的意识。另一方面加坦帝国的万族之王赛西德三世同样从这次叛乱中看到了克伦尼人的叛逆情绪,在拥有了已知世界的大半领土后,赛西德三世终于将目光转向大陆内海对岸繁荣的克伦尼文化地区。两个强大的国度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