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冯益13(2 / 2)

“更离谱的是,大哥说那伙人在交接完货物后,一不留神,当场就被金人全部杀死了。大哥继续跟踪下去,发现那些箱子里装的全是金银,难怪那么沉。”

“这跟王渊有关?”

“对。这三年来,为了查清那伙人是从江南哪座城里动身北上的,我们哥仨在江南各城暗中纠集原皇城司的人马,昼伏夜出,终于查明车马发自杭州一家递铺,而递铺背后的主人就是江南守将王渊。”

“有意思。”

“而且我们还查明,这种事始于宣和七年五月。”

宣和七年,也就是四年前,这是道君执政的最后一年,该年十二月初六,金军与郭药师部在白河展开激战,双方打平,两天后,郭药师捆绑同僚吕颐浩,降金。

赵楷倒吸一口冷气,“这么说,早在宋金尚未开战时,王渊就已经就投降了金人?”

“是。”

“这怎么可能?”

“小的也不知道,反正递铺就是在这一年的五月开始往金国运银子。”

“那王渊投降金人的时间会比五月更早!好端端的,王渊为什么突然就投降了金人了!就是前辽国降将郭药师也是开战两天后才降的啊,他王渊,一个后方将领,为什么投降都跑在了前方将领前面?”

“王渊这个人啊,什么事都蹊跷,我听徐二哥说当年燕京之战,他人明明是在燕京城内被俘,可是童贯写出来的奏章上,却写着他是在守护粮草辎重的时候,不能及时脱身被俘的。”徐通与范纳抖参加了当年的燕京一战,冯益年轻,她没有参战。

“那并不奇怪,因为说他在野外被俘,又在野外逃走,朝臣很容易接受,可如果写在城内被服俘,他哪有那么容易逃走?还有如果按事实写,我是燕京之战当事人,那份奏章有司就需要询问于我是真是假,我与童贯不和,他当然知道我会实话实说,所以他干脆写是因粮草辎重被俘,这样就与我无关了……”

“童贯可真是什么事都做的出来。”

赵楷忽然说道,”我想我知道王渊是怎么回事了。

他应该早在燕京被俘时,就已经投降了辽人了,金灭辽后,这个秘密为金人所知,他们用它来胁迫王渊。

于是,王渊转而成了金人的细作。

事情应该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两次金兵围困东京城,王渊控制的江南都以各种理由不派一兵一卒勤王,就对上了。”

“这王渊藏的够深啊,小人不能理解的事,大宋向来待臣子不薄,他降辽的事,一开始就说出来,咬定就是权宜之计,只为脱身,朝廷这边应该也会原谅他。如此遮掩下来,到最后反倒成了要命的把柄,他这又是何苦?这件事童贯会不会知道?”

“童贯不可能知道,以童贯的性格,他那么多义子,如果出了这档子事,他是不会把王渊培养成他在军队的接班人的。所以这应该也是当初一开始王渊就矢口不提这件事的原因,就是童贯也不行,因为童贯有太多义子,王渊要爬上最高的位子,要超过所有的义子,他可以有污点,但不能有那么大的污点。他被俘,童贯肯替他遮掩,肯用银子赎他回来,很大的原因还是他是因为要完成童贯交给的任务才被俘的。”

“还有,他成了辽人细作,也没见辽人怎么用他,可为什么到金人这里,他就为金人做了这么多?”

“因为他害怕了。”

“害怕?”

“宣和五年十一月,发生了一件事,原辽国大将张觉叛金来降,大宋收留了他,结果金人暴怒,威胁大宋必须把张觉交给了他们,结果朝廷让步了,把人交了出去,害他被杀。

从降辽到辽亡,时间很短,辽国是还没有来得及使用王渊,金国就不一样了,宋金开战前,双方之间展开了密集的细作战,如果金国像对待张觉一样,一口咬定王渊是他们的人,要大宋交人出去,你说大宋交还是不交?肯定交啊,这样的内奸,被金人帮着挖出来,大宋高兴还来不及呢,所以只要金人用张觉事件威胁王渊,王渊必定指东打东,指西打西。

“所以王渊早就不是童贯的人了,他有自己的小算盘,可怜童贯,还以为他是最值得托付的义子。所以,三年前,当李纲在镇江动手抓捕童贯时,在王渊的授意下,江南诸将,他的义子们,无人为他说一句话,个个无动于衷。”

这曾是赵楷三年前交下来的任务,如今他自己也想明白了。

“官家知道当年渊圣为什么派李纲到镇江抓人吗?因为有人向渊圣告密,说童贯正在镇江招兵买马,要拥立道君重登帝位,在江南另立朝廷。”

“是王渊干的?”

“对,就是他。”

“可以啊,王渊,连自己义父都可以打翻在地。”

“当年道君一行南下,前后到达的军马,勤杂人员,加起来大概有一万人,江南凭空多了一万个爷,每日好吃好喝的,要供养下来,花费甚巨。”

“这是自然。”

“所以他很痛苦,因为他发现他很快就会拿不出那么多银子。因为银子早就从宣和七年开始,被金人掏空了,那个递铺做的就是这个事。”

“然后金人反过来用大宋的银子攻打大宋!”赵楷哀叹起来。

“童贯心狠手辣,从当年他在杭州设立明金局开始,可谓江南布局多年,一旦他发现他辛辛苦苦积攒的银子一两都没了,他会饶了王渊吗?王渊还能给他一个糊弄过去的理由吗?所以,王渊先下手为强,以渊圣之手,借刀杀人,除掉了童贯。”

“这父子俩真是一个狠过一个。”

后来他们又谈了一阵别的。

赵楷让冯益通知外面的徐通去搞一份详细的城内驻军情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