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两个母亲73(2 / 2)

说完了康熙的生母,我们再来说一下他的嫡母,从血缘关系上面来说,这个嫡母和康熙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从礼法上来说,这是康熙的父亲顺治明媒正娶的皇后,所以这就是康熙的母亲。

这个嫡母,我们前面说过了,这是顺治的第二任皇后,和顺治感情非常不好,但是和康熙感情非常好,甚至比康熙和他的生母佟佳氏感情还要好,这个女人虽然不是康熙的亲生母亲,但是比亲生母子关系还要好的多。

因为孝惠章皇后和顺治没有亲生儿子,所以她对待康熙就像对待自已的儿子一样,将自已所有的母爱全部给与了康熙,而康熙对待孝惠章皇后也是非常孝顺,为了怕孝惠章皇后在皇宫里面寂寞和孤独,康熙无论外出去哪里都要带着去。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康熙去五台山还是去避暑山庄等地,只要孝惠章皇后身体允许,一般都是带着去的。

而最让人感动的是,康熙即便在外面和准噶尔打仗的时候,心里依旧惦记着孝康章皇后的生日,自已本人虽然去不了,可还是亲笔写了信派人千里迢迢送过去北京问候。

足可见康熙确实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

或者说,康熙是一个很重视亲情的人。

过生日这个事情,其实还有下文,说孝惠章皇后在收到康熙的亲笔祝寿信之后,也是非常感动,就将自已亲手缝制的衣服让人给康熙捎带了过去,康熙看到这个衣服之后,马上回信说,再过两年天气冷了,到时候一定穿上。

过了几年,孝惠章皇后以为康熙将这个事情给忘记了,就没有说啥,结果康熙去沈阳祭祖的时候,还特意带了孝惠章皇后一起去,当时天气非常冷,而康熙的身上穿着的就是孝惠章皇后几年前亲手为康熙做的衣服。

本来这个事情就让人感动了,结果在路上的时候,队伍路过了蒙古科尔沁,这是孝惠章皇后的老家,而孝惠章皇后因为思念自已家乡,就忍不住哭了出来,康熙在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命令队伍向草原深处直接走了二百多里,最后在一条河边停了下来,祭祀了孝惠章皇后的祖先。

回去的路上,孝惠章皇后整整哭了一路

她的这些眼泪不仅仅是对祖先的怀念,更是因为有康熙这个孝子而感到骄傲。

康熙晚年的时候,因为九子夺嫡这个事情,将康熙折磨的生不如死,而孝惠章皇后因为是看着康熙的孩子们长大的,每在这个时候,她都会去安慰康熙,这给与了康熙莫大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而在康熙的很多孩子里面,大家都对这个皇祖母感情很深,尤其是被孝惠章皇后一手抚养长大的康熙第五子胤祺,更是如此。

这个康熙第五子我们之前说过了,本人因为学汉语比较慢,就被康熙给骂了一顿,结果孝惠章皇后一开口,康熙就不敢骂了。

而皇五子胤祺这个人,因为常年跟着孝惠章皇后,所以心性非常好,他虽然和九阿哥胤禟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但是对夺嫡这种事情那是一点兴趣都没有,反而还很重视和兄弟们之间的感情。

后来十四阿哥胤禵因为为八阿哥胤禩求情,结果惹怒了康熙,康熙大怒之下,直接抽出了剑打算砍死老十四,最后是老五胤祺用自已的身子替老十四挡了一下。

事后,康熙也是特别欣赏老五,封了一个恒亲王。

根据统计来看,康熙一生一共生育了三十多个男孩,光活下来的男孩就有二十四个之多,而这些阿哥们被封为亲王的只有三个人。

在孝惠章皇后过七十岁生日的时候,所有的阿哥,格格还有驸马们全部过来给她过生日,场面特别隆重,而身为皇帝的康熙年纪虽然大了,可还是亲自下场给这个孝惠章皇后跳了一段满族舞蹈。

所谓天子的威严在这一刻,彻底被亲情所打败。

孝惠章皇后病重的时候,康熙当时也因为生病,导致自已的双脚特别肿,肿到了根本没办法下地走路,而在康熙听到孝惠章皇后生病之后,康熙压根不顾自已生病,马上就去探望,并且亲自伺候着孝惠章皇后吃药和吃饭。

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

上天跟几十年前一样,没有被康熙的孝心感动。

在孝惠章皇后去世之后,康熙哭的特别伤心,在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面,康熙亲自为孝惠章皇后举办丧事,连自已住的地方都没有回过,而在放灵位的时候,因为有礼部的大臣将孝惠章皇后的灵位放在了康熙生母的后面,结果直接被康熙给骂了一顿,这个事情才算完。

这一年,康熙已经当了五十七年皇帝。

晚年的康熙,依旧对这个抚养自已长大的女人感情极深。

而在康熙生母佟佳氏去世的同一年,发生在江南的明史案也正式结案,最后根据统计,明史案里面,牵连到的人,最后判重刑的有七十人,凌迟的人十八人,而为这个事情作序的和校阅还有刻书,卖书,另外加上藏书的都被牵连其中。

那么问题来了,明史案为何影响如此之大?

明末有个内阁首辅叫朱国桢,这个人退休之后,在家闲来无事就写了一本书,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朱国桢死了以后,他的子孙因为生活落魄,就开始变卖家产,而很巧的是,其中就有朱国桢写的这本书。

有人可能会说了,不就是卖本书嘛,至于杀这么多人?

其实仔细看看的话,会发现还真至于,因为这本书,按照现在的标准那就是一本史书。

朱国桢的子孙,将这本书以一千两白银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叫庄廷鑨的人。

事情就此,开始陷入了不受控制的地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