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南北党争(2)48(2 / 2)

冯铨是北方人,而他的对手领袖陈名夏则是南方人,所以叫南北党争。

前面我们介绍了老冯,现在我们来说一说老陈。

陈名夏,字百史,江苏常州人,崇祯十六年的进士,成绩相当不错,高中探花。

崇祯十七年的时候,李自成带着人进了北京,陈名夏一看这种情况,马上就投降了李自成。

结果李自成山海关之战被清军打败,这个时候的陈名夏还打算去投奔南明,结果走到半道的时候,听说阮大铖打算开始借着案子(之前我们说过的那个和尚,冒充明朝皇室后人)来搞东林党,他自已就在那份被搞的名单之上。

陈名夏一想,南京干脆别去了,直接躲起来算了。

这个事情也算因祸得福,因为南明很快就被多铎给拿下了,在南明没了之后,陈名夏就投降了清朝。

按照陈名夏的履历,他是崇祯十六年的进士,所以清军进关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小角色,官职也不大,哪怕投降清军以后官复原职,依旧还是一个小官。

小官并不一定不能成为大官,关键是看自已如何操作。

有一次陈名夏见到了多尔衮,上去就是一句,

“请正大位”

大位就是皇帝的位置。

多尔衮严词拒绝了陈名夏,可陈名夏却笑了,因为他知道多尔衮的心里也很想要正大位!

果然,没过多久陈名夏就被多尔衮提拔

这个提拔比坐火箭还快,陈名夏原来只是一个六品小官,就因为会说话,说到了多尔衮的心里,一下子从六品升到了二品吏部侍郎。

吏部侍郎,也就是吏部二把手。

身居高位的陈名夏很快就成为了南方人的代表,或者说是东林党的代表。

现在很多人说清朝的南北党争其实就是阉党和东林党之争,这个话其实也对,算是斗争的延续。

而陈名夏投降的时候,剃发令已经停止了,所以陈名夏并没有剃头,个别时候还会恶心一下那些已经剃头的人。

每次上朝,官员们凑在一起说话,都会变成一个很尴尬的场面,冯铨一伙人都是顶着光秃秃的脑袋,后面来个金钱鼠尾辫子,没剃头投降的汉官们则是一起看着这些人,目光都是不屑和鄙视,如果这些剃头的汉官找满人官员聊天,双方一交流发现压根就听不懂对面说啥。

长此以往,一个被嘲笑,一个嘲笑别人

两帮人的矛盾就越来越大,发展到了后来,双方人见面压根就不说话。

冯铨身为北方投降官员的代表,自然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已这边被嘲笑,然后左思右想,终于想出来了一个让南方投降官员再也笑不出来的办法

那就是大家一起剃头,看你们还笑不笑

而最终促成这件事情的人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孙之獬。

有的记载上说,在上朝的时候,他先是往地往满族大臣的班列中站着,结果这个被满人嫌弃,将他驱逐出班列,然后他只好又舔着脸在站回到汉班大臣里面来,而汉人看他那剃发易服不伦不类的模样,就笑他那副满人打扮,最后又将他驱逐出汉人大臣行列。

这个事情发生的概率特别小,并且编故事的可能性很大,前面我们说过了那那么多投降的汉人官员里面剃发的多,不剃发的也多,并不是只有一个孙之獬剃发了。

孙之獬之所以敢给多尔衮上折子,也不是他自已被人嘲笑,还是属于我们之前说过的,这是南北党争,因为孙之獬曾经也投靠过阉党!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没有那么复杂。

也压根牵扯不到民族之间的问题,纯粹就是两帮人在斗来斗去的。

而在他给顺治的奏折里面提到了一句话

“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

这里就又牵扯出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除了头发之外还有冠服之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