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意见179(2 / 2)

大明本土有皇商,而他们这些藩王自然就有王商。

承包矿场,或者垄断某个行业,直接上交王室贡金,可以说给予了他们这些藩王们极大的好处。

当然,有点心思的都会借王商控制物价,稳定经济局势。

世祖皇帝发明的皇商模式,真是太好用了。

“普通工厂这玩意,朝廷或许不在意,但军工厂,我觉得有些悬乎!”

这时,沉默许多的齐王说道:“每年朝廷往南方出售十来万杆火枪,获利颇多,如今怎么可能任由藩国乱来。”

“魏王初登皇位,或许暂时顾及不过来,但最后还是下手下手的。”

谁知,秦王轻笑道:“陛下稳固皇位,固然需要文官的支持,但我们藩王们可都是宗室,岂能没有我们的支持?”

“我秦国高祖大王乃世祖爷的长子,又是第一个就藩的诸侯,地广人稠,兵强马壮,位列亲藩之长。”

“我想陛下应该会照顾一二……”

几人互视了一眼,觉得也有些道理。

“不知魏王脾气如何?”

齐王仍旧忧虑。

“无碍!”秦王随口道:“到时候诸位为我说话就是,皇帝就算不给我面子,也会给你们面子的。”

几个藩王被捧了一把,也笑了起来。

……

京城。

在增添六部后,一时间,各路人马奔涌。

在野的,在部的,在地方的,各个都是使上了手段,想要获得晋升。

正所谓官位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表面上是六人晋升,但实际上却是牵连数百个大小官位。

曾国藩倒是对此不胜烦扰。

作为阁老,他的门前极其热闹,可谓是车水马龙。

毕竟如今谁不知道,他曾阁老是皇帝的亲近之臣?

曾国藩匆匆瞥了一眼门前,就放下车窗帘:“从后门回去!”

马车入得府邸,曾国藩面对拿着一叠帖子的管家,直接道:“但凡求官的全部给我挡了。”

随即,他就见到了阎敬铭和李鸿章二人。

这二人可随时入府,不需要通禀。

“丹初,地方分巡道你去不了了。”

“啊?”阎敬铭一愣。

“你先去国子监担任祭酒!”

曾国藩笑道:“今年可是有恩科的。”

阎敬铭大为惊诧。

国子监祭酒是正四品官,对他来说也是跃迁,但世祖以来,国子监祭酒就是会试的主考官了,两百年不变。

这可是大起人脉的好机会。

李鸿章都忍不住投来艳羡的目光。

“教育部,也就是俗称的学部成立,南京与北京的国子监,以及各县,府的官学,都划归其管辖。”

曾国藩解释道:“礼部日后只管着科举和礼仪,所以你这一届,是最后一届参加科举的祭酒了。”

“自然,礼部则被俗称为考部。”

如今的大明科举,包括科举和省试,武举,以及庶吉士四种,前三种最为重要。

但四大考试基本上各部负责,科举是礼部,省试是礼部和地方,武举是兵部和演武堂,庶吉士是内阁和翰林院。

可以说,如今四合一,礼部就真正的成为了考试部了。

“那原来的祭酒呢?”

“他会担任礼部右侍郎!”曾国藩感慨道:

“最近升官的不知凡几。”

几人笑而不语。

皇帝大肆收拢人心,这也是他们升官的机会。

阎敬铭则犹豫了会,道:“朝廷的赋税能支持吗?”

“估计今年亏空严重!”

曾国藩叹道:“不过陛下有恃无恐,我觉得必然有所准备,由不得我们操心了!”

翌日,西北辽国派遣人马,送来一个人,留着辫发的满清人。

在众人眼里,其已经完全蒙古化,若不是能说汉话,怕是根本就无法认出来。

朱敦汉问询其情况。

来人道:“清国自一开始,就以蒙古文为主,但儒家经典翻译不来,众多的书籍如果翻译将会是个大工程。”

“故而,我国说的蒙古话,但写的是汉字。”

朱敦汉倒是不置可否。

他如今坐上上位,立马就明白满清的顾虑。

如果全部采用蒙古制式,那么满清将会转化为蒙古部众之一,故而汉字就成了另一个区分处。

辫发,混合袍,说蒙话,写汉字,住宫殿,采用的八旗编制。

可以说,这完全是个混杂体。

说蒙话与用汉字并无区别,如朝鲜,日本,就是如此。

随口打发后,朱敦汉道:“诸卿觉得如何?”

匡源颇为踊跃,第一个发言:“老臣觉得,满清自两百年前被驱逐中国后,就与蒙古人为伴,又认罗刹鬼为宗主,为虎作伥。”

“朝廷可合力西北六国,剿灭满清这一外患。”

匡源的话,代表着广大群众和官员们的意见。

他们认为,满清其实就是余孽,屡次为敌,让西北六国饱受煎熬。

这样情况下,根本就不足以招抚,清剿到底才是最佳结果。

朱敦汉不置可否,目光看向了龚橙。

后者心领神会,立马道:“首辅所言差矣!”

“西北六国结党为私,以辽国为首,几成一体,朝廷若继续支持他们进兵,浪费大量的财力,反而助长辽国气势。”

“西北六国怕是何为一体了。”

“而且,罗刹人驱狼吞虎甚是明显,一旦两败俱伤,怕是让罗刹人渔翁得利。”

说着,龚橙不顾其脸色难看,继续道:“况且朝廷的金银本就不足,若是要支持,没有两三千万是动弹不了的。”

“朝廷何来这般钱财?”

“老臣之意,冤家易解不易结,世祖皇帝对康王,都结亲,认下缅甸孙氏,胸怀之宽广,古今罕见。”

“陛下也可为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