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京味沙龙23(2 / 2)

“我听说喜爱‘虫’的人把蛐蛐好有一比:它的头像中国京剧的大花脸。”

沈从文也掺和进来,美滋滋地说道。

“沈兄说的极是!蛐蛐罐儿有瓷的,也有陶的,最好的是用澄浆泥烧制的。前两天我去琉璃厂,一个百年以上的澄浆泥蛐蛐儿罐,那个店掌柜跟我要100个大洋呢!真是值钱的宝贝了。这种罐儿的优点不在它的外观,而是保温保湿性能好、适合蛐蛐儿在里面生存。到了养蛐蛐的时令,盆启用前先用清水或茶水进行一次清洗,去垢后放在烈日下暴晒,晒到盆底发白,然后将盆放于通风阴凉之处,不可沾染丝毫潮气。老旧的盆经过长期磨擦把玩非常光滑,不会伤损虫体;另者,年代久远,盆体火毒之气已消失,蟋蟀养息其中,就如同人们置身于百年老屋之中一样,阴凉畅快,利于静养。”

金岳霖根本不顾及老搭档的发问,自顾自地接着讲他的故事:

“我在这后院,养的第一个蛐蛐,......”

“红牙的,墨黑的,接近十厘的,别看个头不大,一口就打败了一个一分重的翅子。”

徽因再次抢了老金的话,字正腔圆完全是古灵精怪的哲人讲话口气,早已背的滚瓜烂熟的台词一出口,再次把大伙的精神头提了起来,欢声笑语回荡在“太太的客厅”的天花板、顶棚、深灰色盖瓦之上的蓝天白云当中。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旋涡。艳丽如同露珠,朵朵的笑像贝齿的闪光里躲。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水的映影,风的轻歌(《笑》林徽因)。”

在偏处北平一隅的一个“私人空间”里,发生了曼妙、窃喜和欢愉的“太太的客厅”——北总布胡同3号林徽因家的客厅——让人依依惜别的历历往事,转瞬已经过去了百余年了。梁、林夫妇有很多朋友,他们也一直保持着在国外留学时养成的每天下午4点喝英式下午茶的习惯,所以每到周末下午,总是有很多人来家里,在女主人的款待下喝茶、聊天,对时局或者文艺问题各抒己见。

北总布胡同近邻着现在建国门内的贡院——也就是皇帝佬考进士的地方。那个一度在胡同里人声鼎沸、车来人往的“太太的客厅”,似乎渐渐远去,行将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的幕布里;但实际上,它并没有消失一天,它永远的留存在每一个中国文化人的心里,像山谷中永恒回荡的阵阵松涛声,像蓝天上永恒舞蹈的白云,像广袤大地永恒会升起的阵阵炊烟。这里汇集了当时北平一大批对文学、艺术和学术津津乐道的文人雅士,凝聚着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京味文化”沙龙和富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而这个知识贵族的“公共空间”当中,独领风骚、众望所归的京味文化的引领者、创建者和灵魂者,当属林徽因无疑。

“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

这是林微因最经典的一句名言,仅19个字,却写尽了许多人曾都有过的梗!

如此慧智、如此优雅、如此重情的徽因,她会愚蠢到用自己的名誉,交换所谓的“身边聚集着各色男人”如此险恶的用心和流言蜚语吗?

三十年代的北平,有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沙龙聚会,绝非仅有“太太的客厅”一家而“别无分号”!比如闻一多能聚齐清华四子的“黑屋子”,周作人的苦雨斋,文艺副刊的来今雨轩,朱光潜的“读诗会”,南张北溥的“转转会”等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