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我曾经像你一样迷茫过(1 / 2)

任远是被吵醒的,不知道谁家大黄,大清早狗叫。

厨房的水瓮结了一层薄冰,马瓢(舀水的)给水壶接满,坐在炉子上慢慢热着。

喜欢喝茶的炉子上放个茶壶,熬茶。

抿口一级陕青,味道非常纯正。

信件地址检查无误后出门,钥匙放在窗台砖头下,过会两个小伙伴会到。

不知道占子闹事闹的咋样了。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么回事,经得起民众的考量。”

寒风嗖嗖的刮,不变的是知青办门口,一如既往的拥堵。

很多时候,任远在想这些人都干什么去了?

这些家里没有关系,考不上大学的,他们都去了呢?

事实上,历史是比较残酷的,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接受,接受大集体就业。

一个简单的粘火柴盒子,消磨着数年的青春。

……

少部分当起倒爷,要么死在南下的路上,要么过着走街串巷的日子。

在80年代这个探索的时间段,个体经济,私营企业一直都是偷偷发展,悄悄萌芽。

上面的做法是“放一放,等等看。”

在探索中求发展,走出特色道路。

此时的投稿比较简单,自己递到门卫就行,报社没点关系进不去的。

钟楼出发,报社分布零散。

东一处,西一家。

从钟楼往南走先到永宁门,找到位于碑林长安报社:

“碎娃,回去等着就行,地址一定写好。”

“啧,这字写的漂亮,是个上报纸的人。”

……

简单的人情世故,一根烟门卫大爷帮你安顿的明明白白。

一路上人民报,中青报,《延河》月刊,绕一圈最后到莲湖路的《長安》月刊。

门口看了会,任远没进去。

長安的内容挺有意思,尤其是文艺编辑部出版的:《当代弯弯技女》……

更多的是的国外书籍翻译,挺开放的期刊。

看时间10点40分。

“去一趟医院吧。”

任远本打算去趟西影路,看看这个年代的西影厂。

西影厂于1958年创办,一直被誉为西北文艺璀璨的明珠,为传播优秀文化发光发热。

今年刚出的电影《蓝色的海湾》。

任远听过,还没时间看,只是看到一些宣传报。

没记错的话《红高粱》就是西影厂出版社。

80年代的电影,任远能记起名的不多:《庐山恋》、《牧马人》、《红高粱》……

值得一提的是,78年张艺谋就读于北影,距离返回西影厂还有2年时间。

……

长安报社。

编辑部。

来自省内的信件不计其数,编辑的任务成了拆信。

长安改革声音传了一年,但困境依旧没有解决。

上头要求在这年关之际,希望能拿出点震惊的东西,让新的一年充满希望。

“早,吃咧没。”

“没吃,一会去食堂,你去不?”

“吃屁的吃,赶紧确定文选,文印部天天催,头都大了,有好稿子没?”

“稿子多得很,能说上好的不少,但是能拿出来当压轴的没有!”

两编辑讨论着,最近为这事煞费苦心。

“李编辑,你来了哈,今天一大早有个小伙投了一份,我看字写的美的很。”

“呵呵,老吴又收人娃娃好处了?”

“哪有的事,就抽了根烟,我是那坏规矩的人。”

两人多年关系,开玩笑的寒暄两句。

李编辑胳膊夹着信封走进编辑部:“小王,看着这份稿子,咱长安本地人,看看是骡子是马。”

“好嘞,头,说不定真是潜水蛟龙。”

“知青,我曾经像你一样迷茫过。”

标题还不错,开头就设置了悬念。

在这个时代,谁敢说他不迷茫。

知青迷茫,工人迷茫,社会迷茫……

一个团团迷雾笼罩的时代,这篇文章用的是“曾”。

其立意不言而喻……

小王迫不及待的往下看,他想知道这其中的“迷茫”到底是什么?

工笔正楷的书写很赏心悦目,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人生路漫漫,总会遇到很多岔路口。

不同的选择让我们深陷迷雾之中,焦虑不安,失去方向,意志消沉。

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各位不妨听听我的故事,也许你我皆是迷雾中的前行者。

我是一名刚刚返城的知青,早上满怀希望走进知青办,下午灰头土脸的回到家中。

中间发生了什么?

让一个朝气蓬勃的知青变得锤头丧气,原因大家都懂:

知青办告诉我:还有八万人等着安排工作,你回家等等吧。

现在国家遇到这种百年变局,需要你们这批年轻人稍微牺牲一下。

抗住短期压力,相信国家,新的政策已经出来了:集体合作社,个体户都是不错的选择。

“牺牲”一个让人肃然起敬词语,我想我辈知青理应扛起大旗。

所以我没哭没闹,说了声谢谢回家了。

回到家遇到了同院的两个挚友。

他们一年前返城的,一个没有工作,一个知青菜摊。

都是时代的大好青年,和各位一样插过队,吃过苦。

昨天我选择集体就业,在百货大楼和蝴蝶手表厂中间路段开设一家知青商店。

就在晚上遇到一群不速之客。

……(省去添油加醋描写)

我没有抱怨遭遇不公的意思,因为我打听过,在所有人眼中:在集体低人一等,个体户更是个笑话。

我这时有点迷茫了:“知青怎么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