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东镇建立之后的第一个年(2 / 2)

您听我个个说根由,

老虎不敢把这高山下,

老小子顶着棚子耍滑头,

同向衣食父母来伸手,

你那脸皮憨又厚,

狗改不了那性子净吃屎,

猪离不开打滚儿的臭水沟,

同是凭着一张嘴,

为啥你像乌龟一样尽缩头……”

转眼之间,说书人被骂得面红耳赤,赶紧求饶。看热闹的人,都大笑起来。讨街的艺人,也不会为难对方。马上又改了唱词,欢快而戏谑地骂骂那些黑心的奸商,编排几句德国总督府没有人情味儿的政令,都会赢得更多的叫好声和铜子儿。

每到这时,都会聚集起更多看热闹的人。“到台东,看热闹”,成了青岛人常挂在嘴边的话。类似这样填街塞巷的热闹,几乎在台东镇的街市上,每天都会发生。台东镇的街市上,还会遇到换钱币的、算命的、代写书信的、赌博博彩的、江湖偏方,以及相声或是耍猴演出。对于青岛人而言,除了赶集之外,年前到台东集市上逛逛,是一年到头单调生活的娱乐。

临近年,苟文先的馅饼粥铺,也比平时热闹。食客遇到邻村的熟人,会端着粥碗谈论世界形势。或是听着邻桌议论李村地方法院的判决,听着那些华人词讼,觉得判得对,就夸几句;如果听着判的不好,就摔下筷子骂几句,甚至会编几句顺口溜嘲笑那些法官。异国传教士施米舍钱行医的善举,与一些欧洲人鲁莽、野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都是人们口中的谈资。

到了小年,家家户户办年货。

丁周氏与章禹莲凌晨便起,每天似乎有干不完的活儿。准备菜、做年糕、蒸馒头……大清早去杨家村排队磨面粉,取最白最香的头道,上第一锅,蒸十个大馒头,留着供奉先祖。用碓粉碎黍米和了新磨的面,蒸制成年糕,以取年年高之意。做好馒头与年糕之后,放到院子里的大缸中冻起来。

从腊月廿二,闺女就不能再进娘家门,无论有什么大事,也只能让人捎话回去。馒头与年糕也一并带出了章家的,做好之后,章禹莲是不能送的,丁周氏喊来小孙子和孙媳妇,一趟趟跑去将章家的缸也装满。

(▲馒头)

杀猪宰鸡、买香烛祭品、添碗加筷子、扯布做新衣,一件件琐碎的事,都装在丁周氏的心里。婆媳俩默契地按着先后,有条不紊地分头忙年。

除夕当天,忙碌到达顶峰。

天不亮,听到丁廷武的吆喝,小国毓一骨碌地爬了起来,和三爹一起放鞭炮。丁廷武抱来碎草,在丁家院子点起“狼烟”。

“三十的早上的头炮,须天不亮时放,得家里第一个起。以后,便由你来点。”丁廷武在震耳欲聋的年晨炮声中,边捂草点烟,边教小侄子说:“生狼烟,既要冒烟又不能明火!狼烟是不忘咱丁家人军户之后的身份,烟火也是寓意人畜兴旺!”

院子里炮声一响,女人们马上起了,开始忙活着备菜、做饭,准备供奉的用品。

一大早,丁永一写了春联。丁周氏早早地用面打好了浆糊。丁廷武取了浆糊在寒风中刷在门上,先将飘动的对联贴上一端,之后让国毓和招弟远远地退后,瞅着端正对齐,才完全贴在屋门和院门上。只见喜庆的大红对联,横批下压着多彩的门吊子,与漆黑的双扇大木门相映成辉。

丁永一又写了许多大小不一的福字,两个孩子奔进跑出,连锅盖、柜门都被贴了上去。整个上午,台东镇的居民到丁家求字者络绎不绝。丁永一在院里支了桌子,根据来者的身份与要求写了不同的对子。或龙飞凤舞地写下“人勤春来早,家和万事兴”、或力透纸背书“丰衣足食盛世平安”、或势如破竹地挥毫“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所有对联,一律慨然相送。

下午,丁永一带着丁家所有男丁,到崂山丁家祖茔祭拜,烧纸放鞭之后,将老祖请回家。所有人进了大门之后,丁廷武在门口放下一个柳木拦门棍。他告诉小国毓,这是代表闲魂野鬼莫入,到了初三,将老祖送回时才能撤走。进入祠堂之后,丁永一挂好写着历代先祖名字和画像的祖宗轴子,在供桌上请上了家谱,摆上准备好的贡品,点上蜡烛与香。

(▲祠堂)

在祠堂里,丁廷武小声交待侄子,“看那蜡烛与香,点上之后,直到初三,都不能灭,寓意'香火不断'。以前都是三爹看着,打今年开始,归你看着。别偷懒,灭了的话,小心爷爷揍你!”

“为什么是我?”小国毓歪着头,不服气地问。

“一辈留一辈!”丁廷武瞪起眼,理直气壮地笑道:“这都是家里最小的男丁做的!以前你爷爷交给三爹,现在三爹交给你!放头炮、生狼烟、放拦门棍、看香火,一样样地都记好了!现在家里男丁你最小,当然是你来做!明天初一一大早,供桌前要铺上干草,家人来磕头之前就要铺好。家人进来,踩在草上面踏岁。踏了碎草,取'踏岁'之意!记住了?”

“嗯!记住了!”丁国毓用力地点了点头。

刚出祠堂,小国毓就被奶奶拉住了。

她不放心地扯着孙儿的小手,又叫来孙媳妇,小声道:“家里供奉祖先后,说话便不能太大声,否则对祖先不敬。知道没?”两个孩子马上点点头,她又问:“过年什么不能说,你们记住没?”

章禹莲早早地就教给小国毓和招弟,过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水饺煮开裂了,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蒸馒头开裂了,则要说“美了”。坏死鬼杀、病痛输穷,都是不吉利的字。章禹莲特意笑着告诉招弟,过年不能使性子耍脾气,更不能哭。

两个孩子悄悄地告诉奶奶,“记住了!”

丁周氏故意问,似乎在考他们,“什么不能说?”

两个孩子张开嘴,刚要回答“没”、“光”之类的禁忌字眼,丁周氏早就料到了。她迅速把藏在手心里的糖和花生,填进两张小嘴里。

“不能说的,就是不能说!”丁周氏笑着嗔道。

她又把糖、瓜子之类的的小食儿,装满了两个孩子的口袋。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除夕当晚,小林雅刀也整夜没睡。他看着丁家人敬祖先、守岁、包饺子,和丁家人一起拉家常。

上半夜,丁家人给祖先磕头。之后,小辈给长辈磕头,丁永一和丁周氏给孩子们发压岁钱。下半夜,包饺子,饺子煮好要先供奉祖先。按中国人的规矩,本族一脉,有多少代,便要供奉多少盘水饺。丁家人连续不断地,把一碗又一碗的水饺,像流水一样送进祠堂。供奉祖先之后,丁家掌事大裳茶丁永一,带着全家人在院子里磕头敬天地。丁家长子丁廷竦不在,长子门外挑鞭长孙点的规矩,便由丁廷武和小国毓替了。院外长长的一挂鞭放完,屋里热气腾腾的年三十饺子早在桌子上摆好了。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吃饺子。饺子里有钱币、糖块、枣、年糕。饺子里吃出钱币代表财源广进、吃出糖块预示来年生活甜美、吃出枣预示来年红红火火、吃出豆腐预示来年福气多多、吃出年糕预示来年步步高升。无论谁吃出什么,都是三十团圆饺子宴上的小高潮。孩子们早吃饱了,为了彩头,抢了饺子找不到钱币糖枣,就到处送给大人,连小林雅刀都跟着多吃了不少。吃完了饺子,女人们将剩下的饺子装在盘中,放回锅上的笼屉去压锅。

(▲饺子)

这一幕幕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过大年习俗,给小林雅刀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大年初一的上午,一般都是年长的长辈带着女性族人,给家族中的老人拜年。丁周氏带着穿戴整齐的孩子们出门了。丁永一留在家里,等着同宗族人来丁家拜年。

“初一、初二两天是拜年的日子。来到台东镇,亲戚住得远了,走动得就少了。年味儿也变淡了!”丁周氏晚上回来的时候,带着些许惋惜,告诉小林雅刀,道:“原来在青岛村,三十的饺子一吃完,就开始出门拜年。初一那天,整个村子都在走家串户地拜年!这种相互拜年的习俗特别好。无论邻居还是亲戚,若是日常之中有点儿小矛盾,一拜年就全都没有了!”

初三一大早,章禹利就隔着街吆喝,姐夫怎么还不去。这是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的日子。闺女、女婿、孩子回娘家,无论手上拎的什么礼,都要凑上六个六,以示六六大顺的吉祥。章禹利倒不惦记那六礼,而是青岛有舅子灌姐夫的习俗。初三姐和姐夫来了,是客,什么活儿都不能干,须好好招待。丈人管酒,没结婚的弟当陪。

中午这顿饭,无论舅子用什么办法,一定要把姐夫喝高兴,当然最好是灌醉。

章禹利盼这一天,已经整整一年了。

待续……

027从老青岛年俗,看中国人的信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