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汉市日渐繁荣,台东镇建立②(1 / 2)

《大裳茶》021导读:

台东镇,

是青岛城镇化进程的起点,

是青岛百年前最大的街市,

是中国近代商业的发源地之一,

是中国最早融入近代商业模式的城镇,

大体位于现在青岛市的台东一路至台东八路间的区域。

接上……

021破烂市日渐繁荣,台东镇建立①

杨家村以东本是一片荒僻之地。

顺苏北南下,到常州杭州一带闯穷的、山东境内逃荒闯关东的,听说青岛工资高,便都拖家带口地就近到青岛闯码头。周边村子被德国人征了土地,也有许多村民来这里安了家。一年之前还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地,奇迹般地住了成千上万的人。

当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一起居住,就产生了衣食住用的需求。青岛村被征地拆迁后,行街上的一些小商小贩来到这里,成了此地商业经营的火种。他们熟练地吆喝叫卖,带着笑脸推销。一些脑子活泛的人,受到启发,也大着胆子,带着破筐布袋去附近的集市上弄些货来。

慢慢地,卖烧饼的、卖菜的、补锅的、修鞋的、卖旧书的、卖针头线脑的,逐渐多了起来,自发地形成了集市。狭窄而肮脏的小巷子,显得特别热闹。

(▲穷汉市的小商贩)

很快,最好的街角、热闹的地段、可以遮风挡雨的棚子、能够存货的门洞,都被尝到好处的人抢占了。许多人从李村或其它大集上,又弄了些货,把这种随心所欲的买卖当成了营生。有人买、有人卖、有人气、有赚头,在诱人的利润刺激之下,人们变得胆子越来越大。一张旧桌子、一个空木箱、一只破筐,都变成了一个个“货栈”。捆着脚的鸡、嗷嗷叫的仔猪、山羊皮、草编,都被人们用骡子运到这里,以至于德国人用的不锈钢勺子、煤油灯用的火油、木材和大漆,在这儿都不是什么稀罕货。

许多人都将这个自发的、破破烂烂的集市,戏谑地称之为“穷汉市”。

穷汉市最多的,便是凭力气糊口的苦力。

丁永一往苦力经常聚集的杨家村河边一站,便呼呼啦啦地围上几十号人。他从中选出几个看上去壮实憨厚的汉子,又雇了几辆轱辘马,向青岛村方向去了。

如先前所料,从青岛村老宅拆下砖瓦木石,没有受到德军任何阻拦。只是要与德国地政官平房拆院抢时间,否则便会被付之一炬。

丁永一带人争分夺秒,将可用的建房材料运走。丁廷武找来了许多精壮后生,也帮忙拆运。许多村民发现有免费的建房材料可用,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一队队加了风帆的轱辘马,昼夜不停地奔向杨家村以东,场面蔚为壮观。

(▲装着风帆的轱辘马)

三个月之后,青岛村成为一片瓦砾。

丁家和乡亲们从被拆的老村中,抢救性地运回了许多可以建房的砖瓦木料。

丁周氏早早地在新房的房址上架了锅,章禹莲也来帮忙,给建房的师傅和帮工们开伙。胶澳德国公司工资高,但要经过监工、把头克扣。在这里给中国人建房,不但工费合理,连帮工都有每月八到十五块的银元,午饭还顿顿有肉。这些来青岛闯穷的外地劳工格外卖力,不仅给东家省料,上工还不用监督催促。

但是,建房的过程却极不顺利。

几场连续的大雨,让所有的人都吃尽了苦头。青岛的道路成了沟渠,人车无法通行。穷汉市的居所严重漏雨,穷困潦倒的人们在泥地里挣扎。污水混着雨水渗入水井,使得饮用水源被严重污染。极具传染性的伤寒和痢疾,在棚户区蔓延开来。

不久之后,德国人中也开始流行肠炎和伤寒。这对刚刚来到青岛,水土有些不服的德国人,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德国总督府不得不开始重视杨家村以东,这片中国人极为密集的区域,并将其纳入规划,准备建立新的劳工区。

起初,这里的人们是抗拒的,以为德国人又要将他们从穷汉市赶走。经过努力,德国人终于成功地动员这里的人们进行建设。

雨季一过,杨家村以东的穷汉市,又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丁永一白天在新房忙碌,晚上悄悄地带着丁廷武去修泉。那泉挖开后,水居然是浅红色。丁永一又惊又喜,发现地下有半人深的赤褐色砂砾层。砾石大如鹅蛋,小如蟹眼。父子俩找来石头把泉眼处垒了,又把赤褐色的砾石用泉水洗净后,在石头的外围重新填了回去。

泉修好之后,藏于地下,含而不露,涌而不喷,清洌灵动,实为水之上品。用杯子装满泉水,将钱币轻轻地放在水面之上,水表的张力特别大,盈出杯面少许,居然不溢不流。丁永一欣喜之余,依着杨家村以东的方位,取名“东泉”。

丁永一在东泉旁边新开垦的地里,种上了萝卜。丁廷武在边儿搭了看坡的茅棚。

两头使劲,丁永一日渐消瘦,却显得精神健旺。

丁家人忙得像陀螺一样,一家人最担心两个没有大人看管的孩子,好在念弟懂事,每天一手一个地扯着。小国毓胆子大,招弟也异常顽皮,有时趁着念弟帮粥铺收盘碗筷的机会,一头扎进人群,喊也喊不回来。等两个孩子饿了,自己跑回来的时候,已经变成两个小泥丸子。折割采生之类的话,再也吓唬不住他们。

(▲青岛村旧影)

上青岛村尹婶,在杨家村的亲戚家,借着山墙起了偏房。剃头的王师傅,担着挑子来到穷汉市,占了个很大的摊位。丁家建房工人吃剩下了馒头,丁周氏用笸箩装了摆在门口,每每剩不下,便大胆地多蒸些顺便卖了。搬到这里之后,苟记馅饼粥的生意居然出奇的好。简陋的矮桌、几个破旧的长条凳子,露天一摆,油炸馅饼的香味儿和冒着热气的甜沫,就吸引着饿了的苦力和小贩进去,三五个铜钱就能凑合一餐。

中秋节那天,杨家村以东第一批中国人建的房屋基本完工。街道两旁大多是中式传统平房,每户都有一个小院,院子里按德国人的规定,设有厕所和垃圾箱。丁、章、苟三家新起的房子,与在青岛村时基本一样,连三家邻居的位置都没变。

看着井然有序的街道和房屋,穷汉市的人们欢欣鼓舞。

苟文先扶着久不下床的病妻,也来到街上。二人看着新起的宅院,几乎落下泪来。

“会首胡家搬走之后,瑞茂烧锅更了名号,听说要开更大的铺子。胡记商号胡家,去了斐迭里大街。裕兴百货王掌柜和金昌当铺金掌柜,去了大鲍岛。咱们这些穷的,只能在这穷汉市安家。”

丁周氏听了苟文先的话,知足常乐地道:“咱们又有了房子、院子,你们家的生意也红火,挺好。”

尹婶也在人群中说:“咱们这儿,地儿比青岛村大,人比青岛村多。原来又乱又脏,破烂市、穷汉市地叫着,现在起了新街市,可不能再这么叫了!太难听了!”

章老先生永远是笑眯眯的,他道:“这话在理儿!是不能再叫穷汉市了。叫杨家村,也不合适。老茶梗子,你说叫什么好?”

剃头王师傅也道,“大裳茶,您德高望重,给咱们这儿,重新起个名字吧!”

丁永一沉吟了一下,指着远处的山,道:“那山,咱们现在都称之为凤台岭。很早以前,它叫烽台岭。那是因为山的上面,自大明朝时起,就有一座烽火台。时间久远,战乱少了,山上面的烽火台就废弃了。人们慢慢忘记了烽火之危,就用象征吉祥的‘凤’代了。”

人们看着远处形如马鞍的山峰,听丁永一讲它名字的来历。

“别人可以忘了,但咱们从青岛村搬来的人不能忘,就取个‘台’字吧。”丁永一看着众人,把大明军户之后更不能忘的话省了,把德军入侵,烽烟再起的话也省了。他心里非常明白,说这些没有用了,德军占领胶澳已成事实。即使丁廷武和军户后生一直在抵抗,也无法将入侵者驱离,而且死伤了更多的人。“咱们在烽台岭以东!”丁永一带着伤感,想着被德国人从青岛村驱离,恸失家园、背井离乡的日子,他心底一直被压抑的屈辱和悲愤之情,此时终于被激发了出来。“在德国人的规划图上,这里是最东端,是那张地图上太阳最先升起的地方。咱们中国人,从古至今,都相信太阳升起是万事万物的开始,是吉祥和春天的象征。咱们就再取一个‘东’字。以后,咱们这儿,就叫台东镇吧!”

“好!台东镇!”

在掌声与欢呼声中,人们一片欢腾。

春秋之时,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派出使者游说秦穆公,不要与晋联合消灭郑。秦晋本就不合,郑国成功解围。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对秦国来说自称“东道主”。后世以“东道主”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德国人在西,我们在东。”章老先生品出了“台东镇”的另一层深意,他感慨万千地叹息道:“老茶梗子,台东镇这个名字,起得好啊!”

(▲青岛村化为一片瓦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