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 德国占领胶澳,强拆青岛村引发风暴(2 / 2)

章老先生从嘴里拔出烟袋,吐出淡蓝色的烟雾。

“老茶梗子说得对!“他说:“我在崂山采药,认识了一个对植物、药材很有研究的德国人,我叫他老花。大家也应该都认识,就是那位叫福柏的德国传教士。老花告诉我,一个叫单维廉的德国人,正在着手制定青岛的土地律法。给这个人做助手的,是一个中国人,叫张清运。这个人,我和老茶梗子都见过了,他见多识广,还给了老茶梗子一本德语字书。“

丁永一一直苦于不懂德语,不能顺畅地了解德国人的动态。张清运来到村里,找章老先生打听崂山及周边地区,那些只有猎户、采药人才知道的山间小路。丁永一与这个人聊了很久,并从他那里得到一本手写的中德对照字书。正是凭借这本字书,丁永一才能简单地读懂德文报纸和告示。

章老先生向丁永一示意,让他给大家讲讲。

“张清运精通德语和英语,德国人都叫他吉姆。他曾经给一个德国地质地理学家做助手,在中国各地旅行。“

(▲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

提到德国地质地理学家,丁永一的脑子里立刻闪过李希霍芬照片上的样子,和那双令人印象深刻的深邃目光。他心底猛地再次泛起一阵寒意。李希霍芬的名字、地质地理学家的身份,在与张清运交谈的时候,都没有引起丁永一多大的兴趣。当张清运提到他们的几条旅行线路时,军户之后对地图、路线的特殊直觉,让丁永一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怀疑。他恳请张清运,无论如何要帮自己找到李希霍芬在德国出版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一书。不久之后,张清运将书和自己的旅行笔记,交给了丁永一,并留下了一本德国字书。丁永一面对厚厚的异国巨著,通宵达旦地对照字书,半知半解地艰难译读。在这期间,丁永一通过京津等地旧交故友,费尽周折,先后又获取了李希霍芬根据在中国调查的结果,出版的《中国地图集》和《山东东部地图》。

地图测绘之精细,丁永一被强烈地震撼到了。

地图,将胶州湾作为山东的出海口,及战略位置,诠释得淋漓尽致。

德国占领胶州湾之后,李希霍芬又出了一本书,《山东及其门户胶州》。就在几天前,丁永一把这本书也如愿拿到手中。

将李希霍芬的几部著作、张清运笔记上手绘的几条旅行路线、胶州湾在地图上的重要战略位置、德军突然占领胶澳包围总兵衙门、德军奔袭即墨县逼迫县令交出地丁田册、胶澳土地被强制征收……这所有的一切联系起来。丁永一惊恐地发现,胶澳沦陷和之后的山乡巨变,似乎都源于一个德国地理学家的想法。

丁永一没有把这种猜测告诉任何人,甚至连亲家章老先生也没说。他悄悄地把所有的德文书籍和来往书信都藏了起来,锁到一个只有自己才能打开的箱子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再取出来独自翻阅。

每次打开箱子,丁永一都要首先打开德文书籍《中国》,拿出书中夹着的一张李希霍芬照片端详良久。每次面对照片上李希霍芬鹰一样的目光,丁永一都会感到一种寒意。

(▲李希霍芬和《中国》)

丁永一没有提德国地理学家的事,他字斟句酌,缓缓地道:“此次他来青岛,是受到单威廉博士邀请。单威廉博士正着手制定土地法规,同时兼任海军顾问。张清运年初就来到青岛,和单威廉博士一起,几乎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村庄。据他讲……“丁永一皱着眉,停顿了一下。对于他来说,地质地理、博士、法规、顾问,这些新鲜而又拗口的词,就像茶叶揉捻时的梗子,难以相互融与又无法剔除。而接下来的词、句,对于丁永一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他闭上眼睛,努力回忆着那天与张清运在章老先生药房里的对话,尽量寻找能让大家都听懂的词汇。最后,他泄气了,说:“有些,我也说不好,只能说个大概。张清运说……单威廉博士说……呃!他是转诉单威廉博士的意思。当时,单威廉博士与海军上校罗森达尔正在交谈,就是现在的总督。他说……大概的意思是……城市的建立、扩大以及发展,不能任其自然,也不能交给私人和投机商,而是应该由公务机构进行,这是很实际的任务。“

“……“天后宫里,陷入长时间的寂静。

在场的每一个人,听了这长长的一段话,大多稀里糊涂,摸不着头脑。丁永一则不再说话。他知道,理解是需要时间的。自己就是如此。

突然有人问:“什么是'公务机构'?“

丁永一没有首先回答这个问题。他不无感慨地铺垫了一下,说:“世道变了!我第一次听说博士这个词,以为是提督、道台这样的官职。后来才明白,是类似于秀才、举人的称谓,一般都是些学识丰富之人。德国人来了之后,变化实在太大了。总督府命名胶澳租借地的市区,为青岛市;前海沿儿一带开建雨水暗渠;德国商人朴尔斯曼建了电灯房。报纸、法院、地政,新鲜的东西层出不穷。合同、地理、城市,这些新词让人几乎转不动脑子。“丁永一抬手揉了揉额角,显得有些疲乏。他停顿了一下,才回答说:“公务机构,我也思量过,应该不是德国皇帝,若不是德国政府,便应该是指胶澳总督府。“

胡天德听出了弦外之音,他坐直了身子,微眯着眼睛,盯着丁永一。

“张清运所言,只是单威廉博士与总督的对话中的一小部分。他还告诉我说,德国占领胶澳那天,贴在青岛村的布告里禁止出卖土地,是几个月前京城德使馆就准备妥的。这说明,拆青岛村,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德国胶澳总督府的既定之策。当年,章高元驻防胶澳之时,寻址建总兵衙门,也拆了不少房屋商铺。兴顺茶楼的迟三,大家应该没忘记吧。“

“怎么能忘?“王掌柜倒吸了一口冷气,“当年章高元来青岛建立总兵衙门,强行拆除兴顺茶楼,迟三仗着自己武艺高强相抗。后来人无缘无故地失踪了,有人说被下狱了,有人说逃走了,也有人说是被杀了。“

“总兵衙门是官府,总督府也是官府。“丁永一叹息道:“自古以来,就是民不与官争,穷不与富斗啊。“

胡天德又被刺了一针。这一次,他却不敢再轻易插言了。下面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听说,会前村高家,一家十一口。土地七亩半,渔船一艘,才给了九百七十元。这点儿钱,完全不够再买房子置地。“苟文先哀哀凄凄地道:“我们家四口,女儿还给了丁家,只剩下三口。行街上的铺子,加上宅子,没有渔船也没有地,定是没有高家给的多。这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

“是啊!“有人愤怒至极,大声道:“难道要我们也挖个地窨子,住到窝棚里去吗?“

“不去又能怎样?学武儿那样把后生们招集起来,去和德国人拼命?“章老先生刚才一直琢磨丁永一的话,隐约猜出了他的心意。这老茶梗子,大概是要这些人置之于死地而后生。于是,他在凳脚上磕了磕烟袋锅子,又装了烟,道:“老药渣子家徒四壁,老茶梗子毛干爪净,有个地窨子住就不错了。念弟她爹,你也去吧!我们两家窨子挨着窨子,你在对面搭一窝棚。我和丁家是亲家,你和丁家也是亲家,咱们和以往一样,还能继续既是亲戚又是近居。“

苟文先一脸愁苦相,连连叹气,已经完全没有了主意。

天后宫内,众人群情汹涌。

(▲天后宫)

会首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大裳茶!依您之见呢?“

丁永一觉得火候差不多了,沉稳地道:“看德国标售胶澳土地,每平方米1元,仅5天时间,售地十万。买主大多是打算在胶澳开店办厂的德国人。这说明,德国人对胶澳的将来,是有信心的。再看这一年来,总督府的动作,从建立法院、颁布法规到地政拆迁,这是经过设计的整套方案。这说明,总督府是急切的。而我们,“丁永一的手像刀一样在面前划了一下,将德、中的情势划了个分界。他用坚定而有力的声音,说:“表面上看,按市值补偿,是公平的。但是,是德国人强迫我们离开故土,商铺、渔船、航运,到了陌生的地方,如何生活?所以,仅按市值补偿,是无法接受的。“丁永一突然提高了声音,道:“如果大家不想住地窨子、住窝棚,就得齐心协力,就得据理力争。青岛村不拆,我们就照常营生。青岛村若拆了,我们也要拿到足以安居乐业之需费。“

丁永一的话铿锵有力,天后宫里响起一片掌声。

会首胡存约以青岛村被拆居民代表的身份,去同德国人交涉,却没有任何进展。德军入侵即墨,已经抢先控制了地丁田册。德国总督府掌握着这片土地所有者和土地面积等所有情况,又有武力做为后盾,从而占据着谈判的绝对主动权。

胡天德不甘心为德国人所摆布,又见地价上涨,觉得有巨利可图。他联合一些商家和居民,将土地卖价提高了十倍。德国地政官得知后,一大早就来到胡家。他前一天晚上查阅了胡天德的中国税簿,并带来了准备让胡天德签字的副本。

地政官对面胡天德,拥有明显的优势。

他不苟言笑,看上去公正而威严。

“租借地内的居民,若有不服从德意志官宪命令者,必依法予以惩处,不予宽容。租借地内人民必须认清并服从之。“

接下来的话,都是些陈词滥调。无非土地无论多少钱,只能卖给胶澳总督府云云。

德国人手上有优先购地的合同,地政官的身后还站着荷枪实弹的士兵。胡天德见势不妙,只好签字。购价则是按照七、八年前,大清布防胶澳时的地价。

苟记馅饼粥的铺子,食客往来,成了消息的汇集之地。

苟文先听说,会前村的高家,迁去了棘洪滩。那里多是盐碱地。高家本是会前村的一户普通渔家,德国拆迁之后,陷入穷困,高家人只能靠工役苦力讨生活。

德国总督府地政官按着青岛村的地丁名册,一户接着一户,带着德国士兵登门与户主“协商“。

下一户,便是丁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