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赠书(2 / 2)

第二天,张安照常准备好和张成一起出门上学,路上碰到村子里的人看到他都是笑容满面的打起来了招呼。问好声不断,就连一些比他小的孩子都在人家的示意下主动喊起了安兄。

到了村口集合地往日的那些同门也都不像平日那般随意,看到张安多了些拘谨。张大柱也对着张安点点头。张安回礼然后对着众同门行礼说道:“各位同门,昨日先生说我愚钝无知,学业进展缓慢。所以才送书给我,希望我不要落后众同门太多。小弟在这里也希望大家多多督促我,不要浪费先生的好意。”

众人听了这话纷纷回应,气氛热闹了起来。张大柱见此点了点指挥众人出发。等到了学堂也是众人诧异的看着张安,等张安又把路上的话重新说了遍才缓和气氛。

傍晚,重新回家的张安呼出一口气,回想起村里人热情羡慕的眼光,让人一阵汗颜。学堂里那些冷眼审视的目光也让他不安。总算他性子沉稳,内心清醒才一一应付了过来。

这些年来张安做的不多,主要以安稳为主。之前曾和父亲提过多种菜来补充食物,但父亲用丰富的实践知识告诉张安这并不容易。张安本身对这块也不了解,就没有多言。其他的一些利器比如曲辕犁,印刷术,马镫,水泥这些他觉得时机不对,并没有贸然说出。

不过在饮食这块,他托异人之名说必须要喝开水和熟食,这样可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家人听后都恭敬从命,之后他更对卫生做出了要求,比如勤洗澡,多洗手之类,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原因,这些年来张家没人生病,连小妹张小叶都平安无事。村中人见了也是啧啧称奇,纷纷效仿。

前年大兄张成已经年满十六岁行了冠礼,阿翁给了表字伯安。取得是安定二字,将来张安的表字就是仲定了。阿母已经开始给张成物色妻子,想来今年就能成家了。

这些年大树村托庇在钟氏羽翼之下,发展的不错。人口涨了不少,吸引来了不少流民。钟氏下放了一批纸张生产给村里,能够多些额外的收入。

这些年来士族和皇权的矛盾越发尖锐,当初恒帝刘志死后,窦妙是皇太后。她和阿翁窦武选了刘宏来当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汉灵帝。这时候刘宏才十二岁,窦武就任大将军权倾天下,和陈蕃,胡广为首,征召了一帮天下名士,如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共同管理朝政。但在宫内王甫和曹节等宦官和一些宫女通过讨好窦太后和刘宏也分享权利。

窦武和陈蕃无法容忍和这些宦官宫女平等的共享权利,两派之间矛盾越来越尖锐,最后闹到了生死相向。结果窦武跟后世的何进一样优柔寡断,坐拥大好局势反而被王甫这些宦官反杀。最后的结局是窦武身死族灭,窦太后和残余家属被流放越南。陈蕃身死,他们亲近势力或身死或逃亡,牵连甚广波及整个汉帝国,造成士族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已经不能缓解,最终刘宏在宦官的教唆下发动了党锢,想把士人干净杀绝。

当时天下的有识之士基本都预见了王朝的毁灭,如郭泰是太学士领袖,天下名士,死后时候有上万人去祭会他。但他一辈子都不愿意入朝为官,曾经说道“天命将废,非人力能改。”

还有徐稚也一辈子不入仕,王勃《滕王阁序》所云:“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徐稚卒葬南昌进贤门外。今南昌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公园皆因纪念徐稚而名。丰城隐溪因徐稚隐居于此而得名。他也曾说过:“巨木将倾,非绳能挽。与其奔忙,不如安定。”

在公元175年,也就是去年。汉灵帝刘宏命蔡邕在太学门外刻立了熹平石经,想要另起炉灶,自己培养人才来治理国家。更是制定了严格的“三互法”来限制地方士族的势力。

到了今年,再一次扩大了党锢的范围和力度。凡是党人的学生、门徒,以及旧部父子兄弟当官的,全都免职,剥夺政治权利,处分伸展到五服之内的亲人。

这些年几乎年年都有天灾人祸,地方的叛乱和水灾旱灾和蝗灾不断。而地方和朝廷又忙于权力斗争,中央大权掌握在一些宦官手中,自然无心治理这些事情。这就导致地方的百姓日子越来越难,很多人过不下去只能反抗政府以求活路,有了叛乱朝廷再派兵来镇压,既扰乱地方又耗费银钱,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汉帝国渐渐走向了它的末路。

在长社镇周边的乡村,已经有了以太平道的身影,这些传教者手持九节杖让人叩头思过,以符水治病,宣传太平将至,很得民心。张安经常听人说起太平道的事迹,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去接触太平道,然后把印刷术教给他们,让他们广传天下。

张安知道日后颍川甚至豫州的太平道首领是波才,这人很有能力,凭借着一群乌合之众打赢了朱隽带领的汉帝国精锐部队,后来更是压制了皇甫嵩,可谓是太平道里面最能打的人了。张安对此人很感兴趣,不知道波才现在有没有加入太平道,历史上关于他的信息不多,所以一直在留意他的消息,希望能有机会跟他见面,这一切都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