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拜访贤者42(2 / 2)

亲兵自在院中等候,曹昂和崔敬被让进了客厅,屋内的陈设十分简单,但却收拾得一尘不染,窗前的几盆盆景处处显露出主人清雅的心境。

小童随后奉上了三杯清茶道:“请稍坐,我家主人即刻便回来。”

不一会儿,一老者从外面散步回来,只见他相貌清奇,须发灰白,身穿普通的长衫,和一般长者并无区别,但曹昂却感到他的目光扫过,自己竟有一种被看穿的感觉,他看了看曹昂的名刺,笑道:“刺史怎么有时间来老夫蜗居?”

曹昂被他叫得惭愧,便道:“这‘刺史’是唬外人的,让阁先见笑了。”

郑玄却很和善地说道:“无妨!我也略闻小曹将军功绩,我虽不懂兵,但也觉小曹将军名至实归,决非一般之众可比。”

轻茗一口茶后,曹昂立刻将话题切入了主题“现在徐州饿殍枕藉,以我之见是人祸大于天灾,我虽有心救百姓于水火,却不知该从何入手,请阁先教我。”

郑玄微微一笑道:“我听说曹将军与士卒同甘苦,又听说你还亲自为灾民施粥,这虽有点不成体统,但足见将军赤子之心,仅凭此我就可推知曹将军确实是有诚心来访。”

说到这里,他沉思了片刻,用一种略带沧桑的语调缓缓地说道:“《尚书》中有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也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乃是说国以民为本,民则又以士为先。道理虽然简单,可真正会用者却没有几人,从先秦的陈胜、吴广之败,汉初的项羽之衰,乃至后来的张角,甚至眼前的吕布之辈,无不是败于藐视士者。曹将军真要想成一番事业,必须用士,否则早晚会走回吕布的老路。”

曹昂点点头表示受教,又问道:“尚书所言让思业茅舍顿开,只是士也有三六九等,又该如何取舍?”

郑玄鼓掌大笑道:“举一能反三,孺子可教也!”

他不由挺直了腰,脸色变得异常严肃起来。

“我以为汉之所亡,种因于初,光武帝依靠豪强地主夺回了江山,但也最终亡于地方诸候,皆因地方强而朝廷弱的缘故。所以我想告诉曹将军,将来在发展时,应不仅要用豪强,但是还必须依托庶民发展,或许会慢一些,但从长远考虑,却能建万世之基业。这不是正是你父亲也正在做的事情吗?”郑玄说罢哈哈大笑起来。

曹昂只觉眼前一亮,却又看不清楚,又急道:“现在天下局势尚书也应该清楚,我又该如何破局呢?”

郑玄却似早有成竹,不加思索道:“如果没有这场饥荒,或许目前的局面你父亲和袁绍会立马大战起来。如今饥荒已起,如果我所料不错的话,或许会延续二三年年便会发生大战,决定未来中国的走向。将军的眼光不能只放在徐州,应着眼于全国大局。俗话说‘大树下面好乘凉!’将军当务之急应是解决好饥荒后,积极备战往,然后将军分担曹司空的军事压力,往青州发展。再逐步统一山东、扩大影响,励精图治以待天时,等到那时,将军志有多高,天就有多高!”

“大树下面好乘凉!”曹昂喃喃的念着,郑玄的话仿佛在他前面开启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他感到自己的前路又新踏上了一层台阶,曹昂仰慕郑玄大儒风范,便起身便向郑玄跪倒:“小子顿觉无知,无人管教,我愿拜先生为师,请先生出山助我。”

郑玄欣慰地点了点头,如果曹昂真能接受他‘限制豪强’的政治观点,并能据此能成就一番大业的话,他郑玄也就不虚此生了。

笑道:“我可以收你为我的关门弟子,但我今年七十有二,年事已高,离大限已经不远,再无精力过问俗事。这样,我有一弟子,叫糜竺,曾为徐州别驾,现隐居琅琊,其人有治世之才,我修一书替你唤来,可助你一臂之力。再有徐州的一些旧吏也与我有弟子的名分,你但凡说是我叫他们出山的便可。”

十日后,糜竺得老师的书信,当即收拾行李前来投奔曹昂,并献言要巩固地方,且不可操之过急,应徐徐图之,随后拿出一部分家财粮米,曹昂欣然接受,饥荒得解,便上书朝廷复其原职,总揽所辖的地方政务,陈宫、张既专心于军务。

此后,又陆续得了陈登父子、北海孙乾、豫州鲁国刘琰等等十几名徐州旧吏来投,曹昂都——任命他们为各州太守、郡丞,并严令各地驻军不得干涉地方政务。从此以后,曹昂终于开始走上了一条有着明确政治目标的发展道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