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七宝幂篱(2 / 2)

观音禅寺的迎客僧就在桥前迎客,说着佛前不宜的注意事项的话,提灯盏而来的,便都停了下来。

也有的怫然不悦,头戴幂篱,说着“众生平等”的话,也是佛前经卷。同行男子遂上前与寺僧理论几句,自觉没趣,便又结伴转身离开。但见女子帷帽披体而下,障蔽半身,亦有余香风流。帷帽亦作帷冒,原属胡装。

最开始的样式叫幂篱,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戴时披体而下,障蔽全身。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其长到半身,或颈部,以作掩面,一般以轻薄透明的纱罗制成,亦称“浅露”。另一种则是悬吊丝穗。

相传,汉朝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而唐朝大画家阎立本所创的画卷《昭君出塞图》影响很大,因而历代也错称为“昭君帽”,一直延续至今。

唐初,出身贵族的女子外出多戴幂篱,全身障蔽。不过,离开的提灯女子头戴幂篱,只到半身,是金色的罗纱。

灯火辉映间,素衣的她蓦地有几分反光,传说里的观世音仿佛。

观世音,亦译作“光世音”,时年避讳皇帝“李世民”便说“观音”,通常理解,观音就是身有佛光,大放光明。她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早已成佛,叫正法明如来。

为拯救人类的苦难保驾慈航,显现菩萨身份,寻声救苦,随缘度众生现三十三应化身,成为释迦牟尼佛教育度化众生的助手,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座菩萨,是阿弥陀佛的接班人,又称为观自在菩萨。寺庙多以白玉雕琢菩萨像或者镀金的木雕泥塑佛像,提灯离开的年轻女子头戴金色幂篱,辉映灯火,如月下观音,引得人瞩目。

武曌看了一眼。她们才从利州回来,不比京城长安,利州广元的幕篱悬吊五彩丝穗,只到肩头,而帽檐翘如檐角,极具山南少数民族风情。武家三姐妹戴来了长安京,而上元佳节里出一趟门才知道,现在长安京里的流行。而她们母亲因为进宫赴宴的缘故,是戴的七宝幂篱。

相传,隋朝的秦王俊有巧思,为其妃“作七宝幂篱”。杨俊,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文帝杨坚第三子,隋炀帝杨广同母弟,母为文献皇后独孤伽罗。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杨俊被封为秦王。任上柱国、河南道行台尚书令、洛州刺史。加任右武卫大将军,历任秦州总管、山南道行台尚书令。

所谓“七宝幂篱”,即在幂篱檐下制有悬吊丝穗,加施金银珍珠等被誉为“佛教七宝”的宝石,垂至肩头的珠光宝气,华美贵重得很。临出门的时候,母亲杨氏正好踩马凳登上马车,武曌还多看了两眼。

大概是因为进宫的缘故,金银珠宝都被擦拭得璀璨,车前灯火辉映,简直叫人挪不开眼。

佛教七宝,指七种珍宝引,又称七珍。

在佛经中,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各不尽同,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玄奘译《称赞净土经》所说七宝为金、银、吠琉璃、颇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湿摩揭拉婆;《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玫瑰。

时年译本如此,传来的梵文原本其实也是如此,都是手抄本,西域过来的梵文经卷里“佛教七宝”的说法就不一,还得翻译成唐人知道的宝石。只看大唐本土高僧玄奘,唐时出了名的旅行家,翻译家。

史载,他去过西域,到过印度,说的宝石,长安京里的人都听不懂。他还会说西域好几个国家或地区语言,还会说印度话,写梵文,印度字,说是印度就是这么说的。首开“语言汉化同声音译”的外语翻译风。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

玄奘,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声名大起。

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

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而于此贞观六年时,玄奘应该是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经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