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后代无能?朱棣慌神!(2 / 2)

由此可见,不得不承认朱元璋在设计系统方面很有一手。

而且不难看出,朱元璋想的是系统如何持久运作,例如官僚制度和上述的粮草等制度。

他没想一劳永逸地解决蒙古问题!

而朱棣!

他想的是压过老爹一头,就算不能一步到位,也要打好百年太平基础。】

最后一句让朱棣有点破防,因为他还真有过要立威名,让群臣将领已经百姓们承认他是个很有能力的皇帝。

【可能是因为朱棣是藩王造反的缘故,他也畏惧藩王,他要么削藩,要么让藩王养老,或者像宁王那样调往南方。

而天子呢?

用来守边关!

结合上述对朱元璋的分析可知,此举本末倒置,带来了很多麻烦。

一、不是谁都是朱棣,更不是李世民,不是所有皇帝都会打仗!

宋朝的例子历历在目。

宋太祖能打,宋徽宗能打吗?

就算能打又如何?

两军交战,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皇帝被俘虏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二、这样做给朱棣自己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他不得不打,而且还要想办法打出几十年的太平。

三、变换了边防分布,加强北京防卫,削弱了其他地区的防备。

从此之后,边防的焦点永远聚集在北京附近。

朱棣设立宣府,明英宗设立延绥,明宪宗设立固原、蓟镇,嘉靖帝设立昌平、真保二镇,万历帝设立山海关、临洮。

朱元璋时期的分区域防边体系,成为防卫北京体系。防卫北京的卫镇有大同、宣府、蓟州、辽东、昌平、真保、山海关等7个。

朱棣第五次北伐的原因就是因为阿鲁台部从山西南下而边军无法防备。

四、在粮草与白银的调动上,只以京师为主要。

原本朱元璋建立的多个仓库的粮饷都充实到北京。

……

除此之外,朱棣本人的施政也有问题。

一、撤销朱元璋时期的部分军事防御前线基地。

朱棣撤销大宁卫,把大宁卫割让给靖难之役有功的朵颜三卫,把宁王朱权改封到南昌;废除东胜卫,军队调入河北驻守;废除开平卫,守军迁入河北。

此举完全符合上文拱卫京师,削弱其他地区边防的做法。

二、经过朱元璋一朝的多个大案,大臣将领被杀,能带兵北伐的人非常少。

朱棣多次亲征,没有培养足够多的将领。

三、北伐规模大,后期发动次数频繁。

在大兴土木,疏通扩建运河以及修建紫禁城后打了三次没有多少利益的战争,劳民伤财削弱国力。

……

朱棣生前,没有培养足够多的军官力量用以制衡文臣。

他死后,文臣势力壮大。

朱瞻基以后,明英宗朱祁镇以及明武宗朱厚照等人虽然想要像朱棣一样北伐,但是因为上述的综合在一起的各种原因,文臣大多反对北伐,只认可防守,就连明末的袁崇焕也是坚守。

虽然不能说明朝灭亡只是因为朱棣的各种政策,但却离不开关系。】

账单非常清晰地摆在眼前,好似把朱棣的所作所为都透了一遍,仿佛老爹当年靠锦衣卫记载官员们的各种笔记一样。

朱棣看麻了,后代居然如此无能!

尤其是最后那一段,让他非常心痛。

可木已成舟,时间都发展到了这一步,他该如何应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