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回归(2 / 2)

守在身边的人也在深夜都不在了,在外面侍立的仆人也在打瞌睡。

少年,才醒悟过来。

自己的真实身份。

完和君李奵,今年12岁。

国王的长子,永保堂是他唯一的儿子。

在后代尊贵的王室中,长大到可以冠礼的王子的存在更加珍贵。

“就是说,我是莞华郡二线的意思吧?”

李善宇,不,李善宇很荒唐。无语得发疯了。

“这是梦。不可能。“一直在看那个家伙的开花期外交文件,是在做这个梦吧?”

李善拼命想否定现实。

但是……

“如果是梦的话,就太生动了。“到底为什么我还记得作为缓和军二线的生活?”

阮和君李善的记录极少。

朝鲜王朝实录和承政院日记中只讲述了出生、惯例、死亡和葬礼。

祖父兴宣大院君特别宠爱长孙,想立世子,继母中全民嫉妒和恨完华郡母子,这是未经验证的野史领域。

如果只是单纯地做梦的话,学习历史学,特别是国家间外交史的他无法了解缓和郡李善的详细生活。

但是作为缓和郡二线生活的12年的记忆生动地支配着精神。

作为现代人生活的32年的记忆和阮和君李善的记忆一致,他再也无法否认现实了。

“所以说,两个灵魂跨越140年的岁月,合为一个肉体,是这样吗?“那真是浪漫得让人流泪。”

李善因荒唐的非科学发展,一度否定现实,凌晨鸡叫天亮时接受了现实。

“好吧,什么好的。“就当沉睡在西三陵的莞华郡的灵魂无论如何都会共鸣,我来到了这个时代。”

现在已经放弃了科学的解释。从坟墓里传来的声音,那是缓和军的声音,失去了知觉,醒来一看竟然成了缓和军。

实在不像话的事情变成现实后,连追究的力气都没有了。

“但是为什么偏偏是缓和郡?!”

王子,特别是国王的长子身份是无比珍贵的存在。即使是庶子,也是在没有赤字的假设下继承王位的有力候选人。

……如果不是庶子、嫡子世子同父异母兄长的暧昧位置的话。

国王,即父亲高宗和明成皇后膝下有嫡子世子李戚,即纯宗。

既然有赤字,庶子即使是老大也会被冷落。

国王的署长,下任国王的同父异母哥哥。

作为王子,虽然会受到尊贵的待遇,但处境危险。如果有反对工资和朝廷的势力,就处于被推举的最有力的位置。

“何况云岘宫的期待和中宫殿的警戒融为一体……”

即使本人趴在地上,也不是那种情况。

世子的哥哥,缓和君的存在对中殿来说是无比逆耳的存在。

兴宣郡的次子李在皇即位,与比他大一岁的余兴民文的女儿闵子英举行了国婚。

但是少年国王的心不是中殿,而是年长9岁的尚宫、灵宝堂。

无尽年(1868),国王17岁时诞生了王子仙,这对王室来说是一件大喜事。

顺祖以来,王孙贵气,大统断绝,远房系的后代也要作为养子来继承王位的朝鲜王室,王子的诞生是再大的喜事。

国王的养母申贞王后赵某和生父兴宣大院君对王子的诞生感到非常高兴,王室的关注只集中在王子李善身上。

甚至有传闻称,大院君宠爱李善,亲自在云岘宫负责养育,还推进世子册封。

世子册封云云虽然只是传闻,但对独守空房3年多被疏远的中田民来说,这是屈辱和忍耐的时期。

“嗯,好吧。抛弃糟糠之妻一段时间的父亲错了。“但那不是孩子的错吧?”

继桂幼年(1873年)、高宗娘家之后,曾是父子关系的兴宣大院君和高宗的关系突然变成了政敌,被认为助长了这一关系的中全民和大院君的关系更加破裂。与此相反,国王和中殿的关系变得更加牢固。

甲戌年(1874),王子戚出生了。

辛美年(1871),王子的哥哥、中殿的老大大君在出生4天后去世,王室再次诞生嫡子,更是大喜事。

对国王和中殿来说,应该是纪念娘家的上天的礼物。

原子被篡改之前,世子册封被强行执行。考虑到一般世子册封都是经过幼年时期在7岁左右进行的,这是史无前例的快速册封。

这意味着中殿意识到了竞争者的存在。

世子册封不久后,被封为缓和军的李善以8岁的年龄被赶出了宫殿。

虽然世子以外的王子出宫生活是法律,但考虑到至少要在10岁以后出宫,这是快速出宫。

英宝堂李某连生下王子的僧恩上宫的内命妇的品级都没有得到,就被赶出了宫殿。

一般来说,生下王子的尚宫下达后宫的牒纸,宗四品淑媛的地位下达是惯例。

连这个都被无视了。

“讨厌我的继母,被抛弃的母亲,漠不关心的父亲。“我是什么狗血电视剧的主人公?”

只要是普通家庭内部的问题,不管怎样都能解决。

但这是国家的事情。

大院君的追随势力和中殿的家族余兴民互相憎恶,这场矛盾只是沉睡在水面下。

随着花费10年心血的大院君的政治一个接一个地被推翻,其追随势力逐渐变得过激,对“背弃国泰公的恩惠,进行错误政治”的国王和中殿的抱怨也越来越大。

“如果他们图谋叛国,被推举的第一顺位会是谁?”

不用说,没有比国王的长子、大院君宠爱的孙子更好的候选人了。

“……能活下来吗?”

莫名其妙地把现代人的记忆和作为王子的记忆放在一起生活的莞华郡李善的目标很朴素。

1880年代,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首先是不死的生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