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暗测师心(1 / 2)

对第二件事,那时的我是自豪的。也许正是那次伤痛的经历在心底深深鞭策着我,我把它当作是一种耻辱,并把它转化成一种动力,我励志要让老师对我刮目相看,我要找回曾经那个我,曾经那个锋芒毕露尽展才华的我,于是我发奋图强,刻苦学习,不断的背诵着那一篇篇课文,主动拉起我妈陪着我听写,日以继日的苦读,最后到了滚瓜烂熟、倒背如流的地步,遇到提问随时都能脱口而出,为此我做足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向老师的教学方式跟我特别契合,我说了教和学要讲究缘分,她教的知识,我能听进去一大半,而且消化得也很快。不过学得再多、领悟得再深,也是空口无凭,在当时的教育观念下,没有比用一次考试来检验学习成绩的优劣更为直观了。

很快就到了下学期的期末考试,我忘记了那时的试卷长什么样子,只记得是一张A3纸,两面都写满了考题,至于排版和题型我都忘了,试卷的考题是不是学校老师出的我也忘得一干二净。不过语文试卷的最后那道题我记得很清楚,是千篇一律的作文题,有看图写一篇作文,也有根据一段话或一个故事写一篇作文,类型很多,有记叙文,也有议论文,而且还有字数要求,不过都是一层不变的800字,或是不低于800字,或是不少于800字,或是至少800字,不管怎样都逃不出800字这条线。

而对于考试,就算做足了准备,能否考出好的分数还得看天意。好巧不巧,四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便是“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满分是30分。看到这个题目,我可以说是欣喜若狂、激动不已,就好像这个题目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正好有些心里话没有机会和老师说,也不知道怎样去表达,也迫于师生之间那条不可跨越的鸿沟而不敢表达。最后我把向老师当作素材写了一篇作文,有对她的样貌描述,也有对她的微表情侧写,有对她教学方式的认可,也有对她为人师表的赞美,除了字写得有些不尽如人意以外,不管是字数要求还是文体要求那都是无可挑剔的,当然语句通顺是前提条件,还不能有错别字。我真希望现在还能看到那篇作文,读一读那时候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

最后那篇作文,她给我打了28分,差2分就是满分作文了,我的语文成绩以总分71分夺下了班级第一,只比班里的第二名多了2分,而第二名恰巧就是我喜欢的那个女生,我猜大概是作文分数比她高才使总分比她高吧。那次考试的分数并不高,但总算是拿下了名次,而且还是第一名,我打破了她不可超越的神话,把她比了下去。但我同样也有些吃惊,我没有想到会是那样的结果,平时的考试我都是平庸之辈只是没有处在“拖班级后退”的行列。就连向老师也很诧异,我的成绩完全出乎她的意料。

那时的学校有一种惯例,针对学习成绩拿下名次的学生都会颁发一张奖状,特别能够鼓励学生,通常都是前三名才有此殊荣,除了奖状以外,还有奖品作为奖励,第一名的奖品是一个书包,还有笔、笔记本和作业本,而后两名的奖品只有笔、笔记本和作业本,不过每年的书包款式都不同,笔、笔记本和作业本的数量也有所不同。

奖状是一张固定了模板的淡黄色的纸,现在也能见到,但每年用的模板都不一样,由老师统一在空白的地方对照成绩的前三名在上面用毛笔或记号笔写下对应的名字,并写下所得的名次,奖状那种黄色在当地较为少见,那是独属于奖状的颜色,也是荣誉的象征,在当地人口中习惯性的叫它“花纸纸儿”。

每次去学习领成绩单回家,碰到村里的大人,他们都会调侃的问一句:

“今年得花纸纸儿没哇?”

如果正好拿到了奖状,对方便会夸赞一句:

“咦,这个毛儿读书凶(厉害),二展(以后)有出息。”

如果没有拿到奖状,对方也会安慰式的说一句:

“你怕是去晚了哦,花纸纸儿管遭(被)别个拿完了。”

那一年,我背着奖励的新书包,包里放着奖品,手里小心翼翼地拿着那张卷起来的奖状健步如飞的往家赶,心里的喜悦无人诉说,一心只想快点到家把喜讯告诉我妈,第一次觉得那条从学校回家的路是那么的长,总感觉走了很久很久都还没到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