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 / 2)

在读《活着》之前,我就已经想好了写作思路,所以她的观点对我而言是徒劳的,我既不会刻意回避也不会有心迎合,因为现实总逃不过社会的发展而变得遥远,也躲不掉岁月的洗礼而成为回忆。

过去的现实在人的记忆里往往是无法还原的,所以回忆起来多少都会掺点杂念,像她说的那样,里面塞满了个人想象和个人理解而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但这却无可厚非。

我的作品源于过去的现实,也是我生活中的现实。

曾几何时,我就萌生过写作的念头,但未曾提笔。如今执笔之时却已到了而立之年,三十年恍如隔日、似梦一场。总以为自己还年轻,却忽略了岁月的脚步。

我是踩着“八零后”那代人的尾巴出生的,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曾经那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渐渐远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虽有困苦却依旧值得怀念,过往虽有遗憾仍然值得回忆。农村还在,老家还在,曾经的记忆也还在。小时候总是不理解,为什么老人总喜欢坐在路边,一坐就是半天,直到我走过很多路,失去了很多人,我好像明白了,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想皆是过往。

农村的老家始终有一种情怀,是一种向往而又回不去的情怀,小时候拼命想逃离的地方,如今却成了做梦都想回来的地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笑着碰见故人,走上儿时走过的路,听着田野那片熟悉的声音,曾经的往事历历在目。

每次回到老家,都会被一种温暖治愈,我们穷极一生追求的自由和快乐,原来一开始就有,长大后才发现自己思念的不是故乡,而是回不去的童年。吃着家里的饭菜,才幡然醒悟:最幸福的样子莫过于柴米油盐、人间烟火,有人做饭,有人等候,老屋还在,父母安康。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家乡一盏灯。家乡是疲惫的解药,看得见山,听得见水,即便再远,家乡也是归宿。

有人说“有钱乡下是净土,没钱乡下净是土”,这话也不无道理。农村,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是富人眼中的天堂,是穷人眼中的荒凉,是诗人的远方,也是游子做梦都想回到的地方。

在网上看到一句文案把人生剖析得淋漓尽致:“长大”二字孤独的连偏旁部首都没有,而“自由”也充满了条条框框。人这一辈子,无非就是个过程。来时一个人,去时也是一个人。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都会成为过去。这短短的一生,我们终将会失去,不妨大胆一些,攀一座山,爱一个人,追一个梦。

我把本书定名为《不见当年偷果童》。此名出自网上一句文案:“庭前老树挂果丰,不见当年偷果童”,表达的是怀念,一种时不复、郎不返的怀念,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痛恨,对“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感慨。此书旨在向读者描写我曾经的生活和经历,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