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2)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心继见浮躁,有的人埋于工作,有的人忙于应酬,有多少人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很不理解那些终其一生为了事业的“工作狂”,他们穿上西装革履用华丽的外表包装自己,在众人面前仪表堂堂,却心甘情愿成为工作的“奴隶”。也许有人是为了高薪,也许有人是为了上位,但又有几人高薪入了局,又有几人高位弄了权。俗话说得好:“乞丐都知道挑天气乞饭,而你却要风雨无阻的上班”。这又是为了什么?

有多少人梦想着像海子那样“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或者想象着生活是“一把摇椅、一杯清茶”沐浴阳光的样子,但都只是脱口而出止于谈笑之间。我读过一句文案是这么写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听闻远方有你可寻,有诗可写,还有美景可赏”,也许这才是活着的意义,但这也是大千世界不可多得的一种活着。

我写作的目的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个人追求。人生很短,留给我们的时间有限,有多少人活着是为了自己?我就想自私一回,不为别的,就为我自己。第二,是避世良方。我想为自己的人生清出一片静土,不要以为这里的“静”是笔误,这就是我的本心。除了事业和家庭,我需要这片静土,用文学大家鲁迅的口吻可以这样说:我大抵是病了,我寻了一味良药,是那一片心灵深处的静土,它只属于两个人,一个是我,另一个也是我。

对于写作我没什么经验,可我始终闲不下来。繁重的工作压榨我的灵魂,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应酬侵蚀我的身体,试图把我吸干。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过着枯燥乏味而又平凡的生活,我想起曾经读过鲁迅先生在《出卖灵魂的秘诀》里说的一句话:普通人的一生,就是盛世的牛马,乱世的炮灰。平安榨其身,战时用其命。我把自己成功地活成了那牛马,可我却心有不甘。

我不愿成为生活的奴隶安于现状,也不想成天坐在那块方寸之地偏安一隅,更不想碌碌一生随波逐流,于是我选择了写作,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把我埋进土里与世隔绝,可是要捍卫这种不甘是需要代价的,那就是付出时间和承受痛苦。

我对这种代价没有丝毫的恐惧,因为我是自私的,除了寻找自己的内心以外别无所求。我不想以成为作家的目的而追名逐利,那样会显得极不单纯,甚至还有点肤浅。或许在别人眼里我有些过于突显高尚了,但那样至少不会限制我的力量,而且还能将痛苦减轻。

我从小就喜欢文字,觉得文字有妙不可言之处,是无法靠语言来表达的。长大以后,更喜好文学,只是基于家境、迫于形势而没有走进文学。但我从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自从我爱上文学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迈进了文学的门槛,只是才疏学浅罢了。

网上有首诗写到了我的内心深处:“无才偏爱笔墨香,搜肠刮肚难成章,拼命挥毫三两句,又怕别人笑我狂”。但这并不能阻止我,即使我的文笔不够刁钻,词藻不够华丽,我也要继续下去。

我不必有鲁迅那样“弃医从文”的决心,也不必有班超那般“投笔从戎”的志向,我只想做我自己,不为世俗所禁锢。

我的作品源于现实,就像余华先生在《活着》的序言里写的那样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她批判优秀作家的过去的现实,还把不成功的作家的现实说成是固定的、死去的现实。而她推崇的是真正的现实,也就是作者生活中的现实,她认为这种现实是令人费解和难以相处的。我想这正是她的作品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的原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