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晤谈(下)(1 / 2)

  “比这些更可怕的是凶手表现出来的抗压能力。连环凶杀案,警方排查力度很大,是拉网式排查,而且是过了很多遍。这个凶手面对全市大规模,多轮次的摸排,不仅能够做到不漏破绽,不暴露自己。还能在警方的重重压力下,一次,又一次地寻找到合适的时机和对象‘顶风作案’。没有良好心理素质,无论如何做不到这一点。”

  “这些特征,在刑满释放人员身上,有集中体现。”

  那种老旧的唱机上粗糙的颗粒感,又从黄堃的嗓子里发出来。

  话题换了,又换到了 20 年前的“白银杀手”。这是黄堃心里的那根长针。刘余川当然知道,师父黄堃这个时候来找自己,肯定是另有目的的。

  只是他一时看不出来这个目的是什么。

  “全市的刑满释放人员,本地释放的,外地释放回来的,辖区派出所,街道都有备案,也有相应的跟踪回访。查这些人不难,查下来,也没有发现真正的疑点。又有人提出来,会不会是其他地方的人流窜到昆州来作案,包括其他城市的刑满释放人员。”

  刘余川知道这个判断也是错的,和 1998 年 6 月,把昆州水泥厂的职工作为第一怀疑对象一样,和卢一品认为左玉芬死于情杀一样,都是错误的。

  因为是错误的,才破不了案。

  没有哪个流窜犯,会在同一城市作案 10 次,坚持几年时间。流窜,就是要不断移动的。

  凶手不是昆州本地的刑满释放人员,也不是外地流窜到昆州的刑满释放人员。他就是昆州本地人,在昆州生活,居住。

  在昆州看着警察查找各种线索,看着警察破不了案。

  这些都是刘余川早就知道的,也早就明白的。那师父黄堃和自己说这个事情,是什么意思。

  “小川,当年的那个‘白银杀手’,一定是个工于心计,长于谋划,心思缜密,耐得住性子的人。他躲在暗处,让别人看不见他。或者别人看到的,不是真的那个他。他等待合适的时机,选择恰当的对象,出手。出手时一击即中,一击即退,迅速消失不见,退回到黑暗里去。”

  又是黄堃打破了沉默。声音还是缓慢,苍老。听不出什么感情色彩,和情绪变化。

  眼睛眯起,牙齿要紧。咀嚼肌凸起。这一串习惯动作又出现在刘余川脸上,不知道是紧张,还是压抑的不安。或者是其他。

  “刘余川。”

  不是小川,是刘余川。

  “1988 年,你多大?”

  “卢队长。”

  “你!”

  “卢队长,我有话跟你说。很急。”

  带着手下的一帮警察安排着各种工作,正在焦头烂额的卢一品,略有些惊愕地看着刘余川这个“不速之客”。

  “有事情吗?”

  潜意识告诉卢一品,刘余川是不怀好意的。

  10 天前在案情分析会上,刘余川说了,他不同意卢一品关于案件侦破方向的判断,却说不出,也可能故意不说自己的判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