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诗词就是一场盛大的旅游小记 6(2 / 2)

虽然大多数时候,诗名只是交代了写诗的缘由,但有一些诗名却是诗的灵魂。

因此,这个小细节问出来是很有必要的。

“这个同学问的好,我也不知道这首诗的名字是什么,或者说,作者压根没就没想过要这首诗应该叫什么。”

教授笑呵呵的回答了提问的同学,然后开始继续讲述这首诗。

“这首诗开篇以景物入手,形象的写出了庐山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风景……”

……

一顿操作猛如虎,场下认真听讲的学生恍然大悟,对于诗词的理解再上一层楼。

尤其是孔文洁这种努力型天才,逐字逐句的琢磨完教授的讲解后,自己又产生了新的想法。

而教授不愧教书育人多年,他往台下一扫,便知道该叫哪些人出来装逼……

呃……

回答问题,增强自信,并为此诗提供新的思路。

“孔文洁同学,你能否对这首诗说说你的见解呢?”

孔文洁就像是一只高傲的孔雀,加以其清冷的气场,总能吸引许多人回头驻足观看。

在课堂上也不例外,她一站起来,就让许多低头着头玩手机的学生,抬头多欣赏一眼这样的美人。

“我觉得这首诗的作者主要表达的还是人对于各个事物应当要有不同的见解,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事实,正所谓眼见不一定为实。”

说完后,课堂中响起了热烈的鼓掌声,教授也给予了孔文洁肯定的目光——

这与他的理解相差无几,可以说是很标准的思维,日后必成大器。

“孔文洁同学的看法很不错,尽管作者本人并没有发声,但我相信作者的思想肯定也与其大差不差,还望同学们向孔文洁学习。”

等了一会儿,课堂中的鼓掌声消散了以后,教授脸上依旧挂着和煦的笑容对着场下问道:

“还有人对这首诗有别的看法吗?”

这一下,课堂上雀跃的人减少为零,有了孔文洁的珠玉在前,此时再做补充只是自取其辱。

不如让教授自己觉得尴尬之后,自行补充一下阅读理解的新思路。

当了十几年学生,简单的猜测出老师的行为还是轻而易举的。

不过这样做有个坏处,就是会惹怒老师。

代价就是老师可能会随机挑选出幸运观众来回答问题。

显然,屈白身边的王良就成了这个替罪羔羊。

“我吗?”

王良一脸不可置信的站起来指着自己问道。

“难不成我吗?”

屈白在一旁幸灾乐祸的笑声回答他,就是笑声要是能收敛一些就好了。

不然也不会成为连坐对象,被一起叫了起来。

“两位同学,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吗?”

教授显然对这两个活宝没有什么期待,只是想让他们尴尬一下罢了。

但孔文洁不同,她知道屈白的实力,正两眼发光的等待屈白的开口。

“呃,这首诗是这样的,也不是我不想回答,就是这诗它啊,你们懂吧。”

王良果不其然的交了一份零分的答卷。

反观屈白,只是很淡定的说了一句——

“可能,这只是作者一时兴起的旅行笔记。”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