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疟论 35(2 / 2)

岐伯回答说:“经典医理中提到,不要在有高热、脉象混乱和大量出汗时施针,因为这时的病情是逆乱的,不宜治疗。疟疾在初起时,阳气并入阴分,此时阳气虚弱而阴气旺盛,体表没有阳气的保护,所以人会先感到寒冷颤抖。当阴气达到极点时,阳气又会复出,阴阳之气再次并在体表,这时阴气虚弱而阳气旺盛,所以人会感到发热并口渴。

“疟邪侵入人体后,如果停留在阳分则阳气旺盛,停留在阴分则阴气旺盛。阴气旺盛就会感到寒冷,阳气旺盛就会感到发热。疟疾是由不固定的风寒之气引起的,病情达到极点后就会再次发作。发作时,就像火烧一样热,又像风雨一样不可阻挡。所以经典医理上说:‘当病邪旺盛时,治疗必然困难;等到病邪衰退时,治疗才会大获成功。’就是这个道理。在疟疾发作之前,阴阳之气还没有相互并合,这时如果及时调理,就能使正气安定,邪气消退。因此,高明的医生不会在疟疾已经发作时治疗,因为这时阴阳之气已经逆乱。”

黄帝又问:“那么,在治疗疟疾时,应该如何攻击邪气?是越早越好,还是等它发作到一定程度再治疗呢?”

岐伯说:“在疟疾即将发作、阴阳之气即将转移的时候,通常从四肢末端开始。如果阳气已经受损,阴气就会随之而来。因此,在疟疾发作之前,应该提前用药物或针灸等方法,坚固地束缚邪气所在的部位,使邪气不能进入,阴气不能外出。仔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现邪气在细小的络脉中充盛坚实并伴有出血时,就应立即采取措施治疗。这是因为在邪气尚未与正气相互并合时,是治疗的最佳时机。”

黄帝问岐伯:“当疟疾没有发作时,它的病理状态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疟邪侵入人体后,会不断地在阴阳之间转移,导致阴阳之气更替出现盛衰。当邪气所在的部位是阳分时,人就会感到发热,脉象躁动;在阴分时,人就会感到寒冷,脉象相对平静。当阴阳之气都极度衰弱时,卫气与邪气相互分离,这时疟疾的症状就会暂时消失,也就是疟疾的休止期。等到卫气再次集结,与邪气相遇时,疟疾就会再次发作。”

黄帝又问:“有时候疟疾会隔两天甚至数天才发作一次,有的病人会感到口渴,有的则不会,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解释说:“当疟邪与卫气停留在六腑之中,并且有时相互失去联系,不能相遇时,疟疾就会暂时休止数日后再次发作。疟疾是由于阴阳之气交替胜负所引起的,当阴阳之气的胜负程度不同时,病人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会口渴,有的则不会。”

黄帝继续问:“经典医理上说,夏天受到暑热之伤,秋天必定会得疟疾。但现实中并非所有的疟疾都遵循这个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道:“这是因为疟疾的发作与四季的气候变化有关。当疟邪的病理表现与四季的气候变化相反时,就会出现不同的症状。例如,在秋天发作的疟疾,寒邪症状可能特别严重;在冬天发作的疟疾,寒邪症状可能不那么严重;在春天发作的疟疾,病人可能特别怕风;而在夏天发作的疟疾,病人可能会出很多汗。”

黄帝问:“那么温疟和寒疟这两种疟疾,它们的邪气主要停留在哪些脏腑呢?”

岐伯回答说:“温疟是由于在冬天受到风邪的侵袭,寒气隐藏在骨髓之中。到了春天,阳气大发,但邪气无法自行排出。这时如果再遇到酷暑天气,脑髓被热气煎熬,肌肉被热气消耗,腠理开泄,或者因为用力过度,邪气与汗液一起排出。这种疟疾的邪气主要藏在肾脏中,邪气先从内向外排出。当阴气虚弱而阳气旺盛时,人就会感到发热;当阳气衰弱时,邪气又会重新进入体内,导致阳虚而寒。因此,温疟的症状是先发热后寒冷。”

黄帝又问:“那瘅疟是怎样的呢?”

岐伯解释说:“瘅疟是由于肺部长期有热邪,导致全身气盛。当这种热邪逆行上冲时,中焦之气过于充实而无法外泄。此时如果因为用力过度导致腠理开泄,风寒邪气就会侵入皮肤与肌肉之间。邪气发作时,阳气极为旺盛。如果阳气一直旺盛而不衰退,就会导致疾病发作。这种疟疾的邪气没有到达阴分,所以只表现为发热而不寒冷。邪气内藏于心脏,外停留在肌肉之间,导致人体消瘦、肌肉脱失,因此被称为瘅疟。”

黄帝听后点头称赞道:“很好,我明白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