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疟论 35(1 / 2)

黄帝问岐伯:“我听说疟疾和痎病都与风有关,但它们的发作为什么有时有规律,有时没有呢?”

岐伯回答道:“疟疾发作的起始,通常从毫毛开始,人会感到疲倦,打哈欠,然后就会发作。先是寒颤,全身颤抖,鼓颔(即牙关紧闭),腰和脊背都会疼痛。当寒气退去后,体内外都会感到热,头痛得像要裂开一样,口渴想要喝冷水。”

黄帝问:“是什么力量导致这样的症状呢?请告诉我其中的道理。”

岐伯解释说:“这是因为体内的阴阳之气上下交争,虚实交替变化,阴阳之气在人体内转移所导致的。当阳气并入阴气,就会使得阴气过实而阳气虚弱。阳明之气虚弱时,人就会感到寒冷,牙关紧闭;如果巨阳之气(即督脉之气)虚弱,腰、背、头、项就会疼痛;如果三阳之气(太阳、少阳、阳明)都虚弱,那么阴气就会占据优势,导致骨骼寒冷而疼痛。寒冷从内而生,所以体内外都会感到寒冷。而当阳气过盛时,体表就会感到热;阴虚时,体内就会感到热。内外都热时,人就会喘息并口渴,所以想要喝冷水。这些症状都是因为在夏天受到了暑热的伤害,热气藏在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这里是营气(营养之气)所停留的地方。这使得人的汗孔疏松,腠理(皮肤的纹理和空隙)开放。到了秋天,出汗时遇到风,或者洗澡时受到水气的侵袭,邪气就停留在皮肤之内,与卫气(防卫之气)同居。卫气在白天行于阳分,夜晚行于阴分。当邪气得到阳气时就会外出,得到阴气时就会向内逼迫。内外相互逼迫,所以疾病就会每天发作。”

黄帝又问:“那为什么有些疟疾是隔一天发作一次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邪气停留的地方比较深,向内逼迫阴气,而阳气独自向外发散,阴邪在内部附着。阴邪与阳气争斗,但无法外出,所以就会隔一天发作一次。”

黄帝问:“那么,发作时间早晚不同,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邪气侵入风府(头部后侧枕骨下方的凹陷处),沿着脊柱向下走。卫气一天一夜会在风府处大会一次,之后每天向下移动一节脊椎骨的距离。所以,邪气发作的时间就会逐渐推迟。这是因为邪气首先停留在脊背上,每当卫气到达风府时,腠理就会打开,邪气就会趁机进入,导致疾病发作。因此,每天发作的时间就会稍微晚一些。当邪气从风府开始,每天向下移动一节脊椎骨,到第二十五天就会到达骶骨(骨盆后部的骨头),第二十六天邪气会进入脊柱内部,注入到伏膂的经脉(脊柱两侧的经脉)。这时,邪气向上运行,九天后会到达缺盆(锁骨上窝)部位。由于邪气每天上升的位置越来越高,所以发作的时间也会越来越早。而那些隔一天发作一次的,是因为邪气深入五脏,横向连接到募原(指胸腹腔内连接脏腑的结缔组织)。由于邪气深入的地方较远,它的行动也会较慢,不能与卫气同时行动,也不能同时外出,所以就会隔一天发作一次。”

黄帝问:“你说卫气每到达风府时,腠理就会打开,邪气就会趁机进入,导致疾病发作。但卫气每天向下移动一节,有时并不经过风府,那为何疾病还会发作呢?”

岐伯解释说:“这是因为邪气停留在不同的地方,比如头项、背部、腰脊或手足。当卫气到达这些地方时,如果与邪气相遇并相结合,疾病就会发作。所以,风并没有固定的停留处,只要卫气所在的地方与邪气相结合,那里就会成为疾病的发作处。”

黄帝问岐伯:“你说风和疟疾有相似之处,但风邪常常持续存在,而疟疾却有时会发作,有时会停止,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风邪一旦停留在人体某个部位,就会持续存在。而疟邪则是沿着经络移动,深入体内并逼迫阴阳之气,只有当卫气与之相应时,疟疾才会发作。”

黄帝又问:“为什么疟疾发作时,会先感到寒冷,然后再发热呢?”

岐伯解释说:“这通常是因为在夏天,人体被酷暑所伤,大量出汗,毛孔开放。此时如果遇到了夏季的凉水寒气,这些寒气就会隐藏在毛孔和皮肤之中。到了秋天,再受到风邪的侵袭,疾病就会发作。寒邪属于阴气,风邪属于阳气。先受到寒邪的侵袭,再受到风邪的侵袭,所以症状会先表现为寒冷,然后再发热。这种疾病会按时发作,我们称之为寒疟。”

黄帝进一步问:“那先发热后感到寒冷又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回答:“这是因为人体先受到风邪的侵袭,然后再受到寒邪的侵袭,所以症状会先表现为发热,然后再感到寒冷。这种疾病也会按时发作,我们称之为温疟。如果只有发热而没有寒冷的症状,那是因为阴气已经衰竭,只有阳气在单独发作。这时人会感到气短、心烦、手足发热并想呕吐,我们称之为瘅疟。”

黄帝不解地问:“根据经典医理,有余的要泻之,不足的要补之。现在我们知道热邪是有余的,寒邪是不足的。但疟疾中的寒邪,即使是用热水也不能温暖;而热邪,用冰水也不能冷却。这些都是有余和不足的典型症状,但即使是技术高超的医生也不能立即止住,必须等到疟邪自然衰退时才能施针治疗。这是为什么呢?请为我解释一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