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太阴阳明论 29(1 / 1)

黄帝与岐伯的对话

黄帝坐在龙椅上,微微蹙眉,看着下方的岐伯,询问道:“岐伯,我们常说太阴阳明互为表里,是脾胃的脉象所在,但为何它们生病时表现的症状会截然不同呢?”

岐伯恭敬地站起身,拱手作揖后,缓缓开口:“陛下,这其中的奥秘在于阴阳的异位。阴阳二者,它们的位置不同,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有时候疾病从内而生,有时候从外而入,其起因和路径各不相同,因此疾病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各有其名称。”

黄帝点点头,示意岐伯继续。

岐伯接着道:“阳,代表着天气,主外,而阴则象征着地气,主内。因此,阳道常表现为实证,而**则常表现为虚证。当人体受到外界贼风虚邪的侵袭时,阳气首先会受到影响;而饮食不节,起居不定时,则会导致阴气受损。阳气受损,病症则可能影响到六腑,导致身体发热,难以入眠,甚至可能出现气喘;而阴气受损,则可能影响到五脏,使身体感到满闷,甚至导致闭塞,出现飧泄等症状,长期下来还可能演变为肠澼。”

岐伯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喉咙与咽,也分别对应着天气和地气。因此,当阳气受损时,喉咙可能受到风气的侵袭;而阴气受损时,咽则可能受到湿气的困扰。阴气从脚底开始,上行至头部,然后再下行沿着手臂到达指尖;而阳气则从手指开始,上行至头部,再下行至脚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阳病的症状往往从上部开始,逐渐发展到下部;而阴病的症状则往往从下部开始,逐渐影响到上部。”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不禁又问道:“岐伯,你说到脾病可能导致四肢不用,这又是为什么呢?”

岐伯解释道:“四肢都是依靠胃来提供营养的。但是,这些营养并不能直接到达经络,必须经过脾的运化,才能被四肢所吸收利用。如果脾脏出现问题,无法为胃行其津液,那么四肢就无法得到足够的水谷之气,其气血自然会日渐衰弱。这样一来,脉道就会变得不顺畅,筋骨肌肉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自然也就无法发挥其正常的功能了。”

黄帝点头表示理解,接着又问道:“可是,我听说脾脏并不主时,这是为何呢?”

岐伯微微一笑,解释道:“脾脏在五行中属于土,主管中央。它并不像其他脏腑那样,有固定的时令来主管。相反,它常常在四季中轮流主管其他四个脏腑,每个脏腑主管十八天。因此,脾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时令来主宰。而且,脾脏还常常承载着胃土的精华,为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就像土地一样,它生养着万物,却并没有自己的主宰地位。”

黄帝再次点头,最后问道:“岐伯,你说脾与胃之间仅以膜相连,但它们却能相互协调,为身体提供营养。这又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道:“足太阴脾经是三阴经之一,它的脉络贯穿胃,与脾相连,并向上延伸到喉咙。因此,太阴脾经能够为其他三阴经提供气血。而阳明胃经则是太阴脾经的表经,它像大海一样滋养着五脏六腑。阳明胃经也能够为三阳经提供气血。这样一来,脏腑就能够通过各自的经络从阳明胃经那里获得所需的气血和营养了。如果脾脏出现问题无法为胃行其津液那么四肢就无法得到足够的水谷之气其气血自然会日渐衰弱从而导致四肢不用。”

黄帝听后恍然大悟,对岐伯的医术和智慧表示由衷的敬佩。这场对话不仅让黄帝对太阴阳明以及脾胃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他对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