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脉要精微论 17(2 / 2)

黄帝继续问道:“你说到心脉搏坚而长,这是什么病症的征兆呢?”

岐伯答道:“心脉搏坚而长,可能预示着舌头卷曲不能言语。如果脉象软而散,则可能是口渴的症状。同样,肺脉搏坚而长可能预示着唾血,软而散则可能是灌汗不止的病症。肝脉搏坚而长且色泽不青,可能是因血在胁下而导致的坠痛或搏击感,同时可能伴有喘逆的症状。软而散且色泽正常的脉象,则可能是溢饮的病症,即突然大量饮水后,水分容易进入肌肉、皮肤、肠胃之外。”

黄帝又追问:“如果我诊得胃脉异常,病症的表现会是如何呢?”

岐伯回答:“如果胃脉异常,病症的表现可能因具体情况而异。但一般来说,胃脉的异常会反映在消化系统上,可能会有食欲不振、胃痛等症状。”

黄帝对岐伯的回答非常满意,继续与岐伯深入探讨医学的奥秘。

黄帝和岐伯继续深入讨论医学知识。

黄帝问:“关于胃的脉象,如果实了和虚了分别代表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胃脉如果实,代表胃中有胀气;如果虚,则可能出现泄泻的症状。”

黄帝又问:“病症形成后,它们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岐伯解释说:“风邪进入体内,可能转化为寒热;长期的气血不足,可能导致消中(指消化不良);气血逆乱,可能形成巅疾(一种头痛病);长时间的风邪侵扰,可能导致飧泄(即腹泻);而血脉受风,可能引发疠病(一种皮肤传染病)。病症的变化繁多,不胜枚举。”

黄帝接着问:“那些痈肿、筋挛、骨痛等病症,它们的成因是什么呢?”

岐伯答:“这些都是由于寒气侵入体内,与八风(指四时八方之风)的变化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黄帝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治疗这些病症呢?”

岐伯说:“这些病症都是四时变化引起的,我们可以用相生的原理来治愈它们。比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我们可以根据这种相生关系来调理病人的体内环境。”

黄帝继续问:“有时候,五脏的病症会突然发作,并影响到脉色。我们如何区分这些病症是突然发生还是长期积累的呢?”

岐伯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如果脉象细小但颜色没有变化,这是新病;如果脉象没有变化但颜色暗淡,这是久病。如果脉象和颜色都暗淡,这同样是久病;如果脉象和颜色都正常,那就是新病。比如,肝与肾的脉象同时出现,且颜色青赤,这可能是因为外伤而没有出血,如果已经出血,就会表现为湿冷如同被水浸泡。”

岐伯进一步解释:“在切脉时,尺部两侧可以反映季胁的情况,尺部外侧对应肾,内侧对应腹。中附上位置,左手外侧对应肝,内侧对应膈;右手外侧对应胃,内侧对应脾。上附上位置,右手外侧对应肺,内侧对应胸中,左手外侧对应心,内侧对应膻中。前侧反映前身的病症,后侧反映后身的病症。脉象上至胸喉,反映胸喉的病症;脉象下至足踝,反映少腹、腰、股、膝、胫、足中的病症。”

岐伯又补充说:“脉象粗大,表示阴分不足,阳分有余,是热中的表现。脉象来时快而去时慢,表示上实下虚,可能是厥巅疾。脉象来时慢而去时快,表示上虚下实,可能是恶风。中恶风的人,是阳气受伤。脉象沉细而数,是少阴厥。脉象沉细而散,是寒热交织。脉象浮而散,可能导致昏厥。脉象浮而不躁,都在阳分,表示有热;如果在手部躁动,表示在阴分,可能是骨痛;如果在足部静止,表示在足。”

岐伯最后说:“在切脉时,如果推向外而脉在内,可能有心腹积聚。推向内而脉在外,可能身体有热。向上推而脉在上不在下,可能腰足清冷。向下推而脉在下不在上,可能头项痛。按到骨头时,如果脉气少,可能腰脊痛并身体有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