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撤出围困(1 / 2)

姜海七的棋以凶悍著称,在对弈时往往“奋不顾身”,欲将敌人逼到墙角一样拼斗。因为这层特色,挤身七大金刚之列。

但是也是因为这个特色,排在金刚之末。

下棋必须有刚有柔,需要刚时则果断出手,有时候也需要阴柔应对。

比如焦躁是棋战大忌,姜海七这类的刚,不能尽说为都因为焦躁,但明显是棋力不足的显现,守之难固,只能放手拼搏。因此表现出的也是焦躁一样后果。

但是这种攻势极是猛烈,高重茂不得不宁愿减小优势也得分精力应付。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他不能在优势的情况下让姜海七翻盘。

这也可说是高重茂在下将棋时形成的经验,把这些经验代到象棋。他知道下棋的最重结果是结局的输赢,如果因为一着不慎输棋,那么之前获得的优势就白白浪费掉。

另外,有句话叫“退一步海阔天空”,在优势情况下,如果看不清对方攻势,大可以“退一步”,就算减小了优势,但不会因为意外输棋。甚至至少可保持不败局面。

当下姜海七这种急攻招数,最忌对手以阴柔之力应对,只需一会儿,攻势瓦解或减弱,再也组织不起凌厉攻势,明显的劣势就注定了输棋结局。

这盘棋,姜海七如与高重茂挑起在悬崖上搏斗,虽然最后输了,观众却大呼精彩。

象棋在宋代已经家喻户晓,那时也是定型时期,由各种各样的弈法定型为两边各十六子。

之前的象棋不是这样的,比如到宋代才有了炮,甚至有一种叫“七国象戏”需要七人对弈。

定型之始,人们经过对弈实践,渐渐确立了一些布局,比如顺炮直车对横车就是经过反复实践而确立的。当然时至今日,这个开局仍然认为是合理的。

那时候一些残局仍然没有输赢定式,哪些残棋可赢或必输,又或者是和棋都需要实践。是故在象棋定型之后的有宋一代及至与宋代相距不远的元朝,几乎所有汉人都对象棋产生了浓烈兴趣。

象棋之深奥让人叹为观止,而在实践之初,宛如拨雾看山,兴趣之浓烈相信比现在更甚。

台下的观众除了一些日本人,包括蒙古人几乎无有不识象棋,都为棋局深深吸引。

姜海七输了,甚是懊恼,退过一边。高重茂则甚是满意。虽然在取胜路上不能说酣畅淋漓,但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棋战经验,也表露出自己的水平比姜海七明显高一筹。

张老四有点意外,之前认为高重茂虽为将棋好手,象棋也会有一定水平,但是接触象棋时间较短,对弈不多,他们作为江湖棋手也有取胜希望。现在看还是低估了高重茂。

当下安排赵老六上场。话说在广阳棋界有个非常神奇现象,张老四本名张初四,刚好在县里的一次比赛中获得第四名。赵老六原名赵初六,也刚好在这次比赛中获得第六名。姜海七又刚好获得第七名。

赵老六的棋风有点阴柔,但攻击力则远远比不上姜海七,更没有姜海七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面对高手更易怯战。这次对阵高重茂,虽然一度相持,但没掀起什么波澜,最终高重茂技高一筹胜出。

高重茂得意至极,对自己表现甚是满意。

张老四沉声道:“王炳,到你了。”

话说王炳原名王初五,在比赛中又刚好获得第五名。眼见张老四与赵老六都改名成功,他的却改不了。虽已娶妻生子,但怎么也不肯被称为王老五。是故在元朝禁止汉人起名字的情况下,只能偷偷的用王炳这个名字。不及张老四等人洒脱,把“初”字改为“老”字,就被称得自然之极。

他的棋力与赵老六差不多,是沏溪棋社的一对铁对手,长年相约对战不休,输赢相差不多。但是棋风却大相径庭,张老四的阴柔,他的则是柔中带凶,时不时会有一些极凶棋步。因为赵老六长年与他对手,知他棋路,阴柔又刚好能应付这种凶着,对赵老六没多大威胁。

但是高重茂毕竟对弈较少,面对凶着难免产生疑惑心理,一着不慎,竟然输了一盘。

这下观众大乐,有赢有输才有看头。

高重茂有点恼火,也生出顾忌,王炳是第五金刚,水平自是比后两位高了,赢了他,显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水平较高才赢了他。那么他的水平就是止此,不敌广阳第五金刚?

那么前面的水平必然更高。

也合该他不走运,张老四这时让孟老三上场。不出意外,孟老三原名也是叫孟初三,于比赛中获得第三名而称孟老三。他是沏溪棋社第一高手,也就是初次与朱七对弈那位。棋风以阴柔见长。高重茂与之对弈,患得患失,又让他胜出。

这下太脸上无光了,本以为可成为元朝有数高手,哪知当下才与一个小县城的棋手打成平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