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宦官权力(2 / 2)

这个案件的结局是于诩被无罪释放,作为宦官急先锋的孙成被撵出京城,赶回封地。

大臣们取得了对宦官,起码是对诬陷于诩的宦官,的胜利,甚至是取得了对孙成等试图以正式途径介入朝堂的宦官的胜利,但孙成告诉他们,你们或许赢了,但我们也没有输!

孙成为宦官们开了担任朝官就有朝官权力的先河,从此之后,宦官们想要以正式途径介入朝政,只要说动太后皇帝给他们安排一个朝官就可以了。

孙成为宦官们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宦官集团当然不会看着他一直窝在老家。一个权力动物,不能在朝堂发声,就算是万户食邑的县侯也不会满足的。很快,孙成就重新回到朝堂,这次他不再担任宫内的宦官,而是像正儿八经的朝臣那样担任朝官。

当然,他也绝不会放弃自己与皇帝之间的亲近关系,虽然不再担任宦官,却担任了皇帝车队的队长,奉车都尉,皇帝只要坐车,他就在旁边,不坐车,他也在旁边等着随时为皇帝提供最好的乘车服务!

除了担任奉车都尉这个与骑都尉平级,却有级别也有职务的职位外,他还兼任着特进的职位。

所谓特进,就是本来不到那个位置,皇帝却特许他在那里的意思。

这个职位和骑都尉一样,有级别,没职务,除非皇帝要求,想不想上朝,自己说了算,想不上奏书自己说了算,想不想在朝会上发言,自己说了算。但级别特别高,仅仅处于三公之下,朝会的时候都是坐在九卿之前的。

这个职位都是给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的,比如三公因为天灾被仪式性的免掉职位之后,皇帝觉得朝堂上少不了他,就会任命其为特进,让他能继续出席朝会,而且不用低之前的下属一头,又或者是某些老臣,精力实在不适合担任处理具体事务的职位了,朝廷又离不开他,就会给他特进的职位。

提取重点:德高望重、离不开、老臣。

孙成一个宦官,准确的说不过是皇帝的家奴,担任过的外朝官不过是勉强踏进高阶的军职,还是个有级别无职务的骑都尉,那么多九卿被免职后都只是一个大夫就打发了,“有罪”被免的甚至只是议郎,连三公被免,特进都不是标配,他一个宦官何德何能?

但孙成就是做到了,这既是孙成的成功,也是宦官集团权力达到新的高度的标志。

一个朝臣,如果他有爵位,那么他完整的权力应该包括上朝,直接参与朝政的权力,职务范围所规定的权力,以及爵位所带来的各种礼仪上的权力,比如出行的仪仗规制,居住的房屋规制,坟墓的建造规制,还有最最重要的,爵位继承的权力。

从高后时代起,阉宦就有封爵。

但从开国之初到孙成这个时代,宦官的封爵,不管爵位有多么高,封邑数目多么巨大,都只是自己能够享受的终身爵。

毕竟宦官是没有子嗣的,而爵位的继承,默认只能由子嗣,甚至默认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的嫡庶子,想要继承爵位得本身爵位够高,封邑数目够大才能进行分封。嗣子,不管是有血亲还是没有血亲的,血缘关系多近,都不具备继承权。

连皇室的亲王,如果没有子嗣,都得在皇帝特别下旨允许的情况下才能从兄弟或者旁宗子弟中选择一个人继承爵位,延续自己的祭祀。不知道多少皇帝的儿子因为这样的原因,没有了自己的宗庙祭祀。

在这样的爵位继承制度之下,宦官,别管他生前地位多高,权势多大,都不可能将爵位继承下去,再高的爵位也只是级别较高的终身爵罢了。

而孙成却能打破这个规定,在他去世的时候享尽哀荣,职位上被追封为车骑将军,爵位则由皇帝特别下旨,允许由他的养子继承。

孙成是宪陵皇帝能够顺利登基的主要助力,皇帝给予他封侯,而且是最高级别的县侯,食邑数目达到万户,按照封赏标准,已经是完全超出他的付出了。历史上多少为了皇帝登基出生入死建立功业的大臣,封爵没他高,食邑数目没他大的?

我们要知道,权力者们,不管他是叫皇帝、太后,还是大臣,最讨厌的就是突破惯例的东西。突破惯例就意味着将产生他们不知道没见过的变化,权力者天生讨厌变化,更何况是不知道没见过的变化?

孙成却能打破这些原有权力者们顽固的坚持,凭借的肯定不是他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另一股新崛起的权力者的力量,他代表的不是他一个人身份地位的突破,而是宦官集团在获得权力上的新突破。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孙成之前,宦官的爵位没有被允许继承的,孙成之后,一部分宦官的爵位被特许继承,在先帝金志的时代,已经变成了和其他爵位拥有者一样,爵位继承是理所当然,没有被继承反倒成了特例。

其他人,别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名臣大儒,身上的爵位想传下去,你就得有一个嫡子,起码得有一个儿子,然后再打报告申请,这样你的爵位才能传下去。

而到了宦官这里,因为三个原因,首先他们是没有嫡子甚至没有儿子的,其次他们的爵位是可以甚至是必须可以传承下去的,再次有的宦官出身很惨家里没人,无法从血脉兄弟处过继子嗣,所以宦官爵位的继承就变成了只要宦官收养了一个儿子,并且立他为嗣子,别管和他有没有血缘关系,这个嗣子都可以继承宦官的爵位。

这种待遇真的是连亲王都没有的。

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过亲王因为自己生不出孩子将自己老婆娘家的孩子,也就是自己的内侄,偷偷抱来冒充自己的儿子立为继承人被杀,封国被移除的。如果说这么做算是污染皇室血脉,在帝国时代罪不容诛,他们的死是死有余辜的话,那么还有些私底下将自己的侄子抱过来,谎称是自己妻子生的孩子,要立为继承人,最终事情曝光,结局也是被杀,封国被移除。

亲王不如宦官,家人不如家奴。

有时候事情就是那么魔幻。

孙成时代是宦官权力变化的分野,是阶段内的新高峰。为了对冲宦官势力的崛起,宪陵皇帝选择了加大外戚势力的实力。

高峰之后必然是向下,在外戚的对冲之下,宦官的权力在孙成时代之后也走出了一个向下曲线,但结局却是放出了敢于杀皇帝的跋扈将军魏幽。

在魏幽之前,当政的外戚是不敢杀皇帝,也杀不成皇帝的,就算是和熹太后想要废却没废掉的恭陵皇帝,在和熹太后死后也能用宦官诬陷的方式逼得和熹太后的哥哥自杀。

外戚势力的壮大无法遏制,极度缺乏安全感让皇帝又不得不依靠宦官,提升宦官的权力以作制衡。八年前先帝在宦官的支持下杀了大将军魏幽,为首的五名宦官被先帝封侯,最高的食邑达到两万户,给宦官们的赏赐相当于国家年财政收入的一半。他们的权力达到了新的高度,之前的高峰孙成不过是死了之后被追封为车骑将军罢了,到了他们五个,一个被追封车骑将军,另一个更过分,身前就被拜为车骑将军。

虽然他被拜为车骑将军之后没两天就死了,这个将军位更像是为了满足其生前荣耀的要求,但就算差一分钟,生前拜将和死后追封,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车骑将军,大汉军职排第三,级别仅次于三公,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设置职位却不任命官员的重要军职,就被这么给了宦官,让他满足生前的荣耀,不只是儿戏,更是寒了天下为帝国征战、守边的将士的心。

先帝杀了魏幽之后,没有外戚的压制,皇帝对朝臣不够了解,信任不足,无法借力,朝臣们对于皇帝也不够了解、不够信任,皇帝当时希望稳住朝廷,对内继续册封顶着魏氏女进宫的女人为皇后,对外宣布赦免魏幽宗族之外的党羽,朝臣们却推动“大扫除”,旬日之间,辞职的、被抓的官员数量超过了朝臣的三分之二,先帝没办法只能一条腿走路,依靠宦官,宦官的势力是越来越强大。

皇帝虽然身处层层保护之中,但是却是世界上最缺乏安全感的人,他一定也感觉到了宦官势力威胁,一条腿走路的不便,所以五侯在给了天下一个新时代的震撼之后就很快纷纷落幕,被遣送回老家,一直到四五年后去世都不再被召回,只有魏幽被杀第二年,在新时代震撼时期就死掉的那个才在生前获得了车骑将军的荣耀,其他的都只是获得哀荣。

没有第二条腿,被不安感包围,想要把最出位的五侯给解除威胁的皇帝,能选择的无外乎在宦官内部寻找新的取代者。

没有外力只是内部更替,在皇帝的角度看来似乎威胁减小了,自身更安全了,实际上,宦官的势力越发强大了。

而穆文、胡藩两个人,即将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怪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