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有钱买菜了(1 / 2)

当世子身份尘埃落定的时候,和孔吉定了亲的人就备受瞩目了。之前消息不灵通的,或是不是很看好孔吉的,这一打听,谁也不知道。年纪太小,人前还没亮相过呢。于是,林府上接收到的拜访帖子就多了起来。

一开始蒋氏还有些懵,还是孙氏消息灵通,给她解了惑。孔吉世子身份落定,想和他结亲的人自然就多了起来。既然已经定了亲,无论是好奇也好,结个善缘也罢,不死心也好,都要先知己知彼。

蒋氏看着往日高攀不得的名字出现在拜帖上,有些心慌无措,一时半会儿拿不定主意了。孙氏提议道:“蒋姐姐不如回趟娘家,那边的信息比我们能得到的要全面得多,也比我们有远见。现在整个府上也没个能拿主意的,怎么办就指望着蒋姐姐走一趟娘家讨个主意了。”还没等蒋氏表态,潘氏这个婆婆不请而来。

潘氏进屋后直奔主题道:“听说最近府上接到很多的拜帖,老三在外听说孔家少爷得封世子了,如此而来,这几天要拜访的,日后说不定都要常来常往。老三提议,为了孩子来往中不落下乘,府上公子、小姐的先生都要换一换,请名师指点才是。为此特意在外奔波寻访,好不容易说动了几个。让我过来和你们说说,看挑选哪个,尽快定下来才好。名师可遇不可求,错过了可惜。”

孙氏不露痕迹地叹了口气,不可否认,思路是对的。但是,就看这个三弟在外的名声,他们就不敢用。蒋氏道:“母亲,这事可大可小。也不瞒母亲,我现在有事急着回娘家一趟。至于三弟说的事,等我回来再找您商议,如何?”

蒋氏该说的都说了,潘氏也无可挑剔。毕竟有些事她不懂,只能依仗蒋氏,需要钱财只能依仗孙氏。道:“那不耽误你,你快回吧。”说着自己也起身回去等消息了。

孙氏在潘氏离开后,趁着蒋氏换衣服的时间,道:“孩子的老师,如果有合适的,也可以增添几个。钱不是问题。三弟不是会主动关注师承问题的人,既然能这么迅速地提出来,可见是有人找到了他头上。足见,侯府世子的关系有多难攀扯了。如果能得蒋姐姐娘家推荐的老师,府上孩子也算是跟着沾富了。”

蒋氏由着丫鬟给自己整理衣服,又换了妆。回道:“希望一切顺利吧。”她从嫁出门,自己的父亲就很少搭理自己。自己的母亲,只是如同招待普通亲戚一般招待自己。自己的姨娘,除了帮自己养了大姑娘,其他的也无能为力。自己该惜福的,现在又要去求助,不知道面临的是什么呢。

不提蒋氏回娘家时内心的忐忑。林呦呦在面对府上姑娘们对飘香院的又一波热情时,不免感慨,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帝王安排士、农、工、商,分别划区聚集而居。士,安排在安闲、清净的地方。农,安排在田野附近。工匠,安排在官府附近。商人,安排在市场附近。给出的理由也是很充分,业在于专精。让士聚居在一个地区,在闲暇的时光里,父辈会一起谈论道义,子辈会一起谈论孝道,侍奉君主的人会一起谈论恭敬,上了年纪的人会谈论对晚辈的爱护,年幼的就会尝试着谈论敬爱兄长。他们早晚都做着这些事,以此来教育他们的子弟,子弟们从小就学习了这些道义,他们就会在这领域内心安,不会见异思迁。因此,父亲、兄长的教导不用很严厉也能很成功,子弟们不用很费力也就学会了。所以,士的子弟就一直是士。耳濡目染,让学习变得很是轻松,水到渠成般的自然而然。

让农民聚居在一个地区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会一起观察四季变化,权衡调节生产,准备农具。一起顺应时令播种、除草、灌溉、施肥、收获。农民的子弟们从小就学习了这些技能,他们在农作上会感到心安,就不会见异思迁了。因此,父亲和兄长的教导不用很严厉也能很成功,子弟们不用很费力也就学会了。因此,农民的子弟就一直是农民,品质质朴纯真,没有奸邪,其中有才能优异而成为士的,也是值得信赖的。所以,农民从事耕种的话,粮食就会丰收;做官的也大多是贤人。因此无论如何更朝换代,君主都敬重农民、亲近农民。

让工匠们聚居在一个区域,他们会考察材料,观察四季变化,分辨成品的精美与优劣,权衡调节用度,挑选比较和协调材料、工具,追求坚固适用。相互谈论工事,相互展示成品,相互交流工艺技巧,相互提高工事理论。从早到晚都在从事手工,来教导他们的子弟,那么子弟们从小就学习了这些技能,他们在工事上会感到心安,就不会见异思迁了。因此,父亲和兄弟的教导不用很严厉也能很成功,子弟们不用很费力也就学会了。所以,工匠的子弟就一直是工匠。

让商人聚居在一起,他们会考察凶年的饥荒,审视国家的政策变动,观察四季的变化而时刻关注地方的货物产出,通过这些来掌握市场的价格。他们四方游走,低买高卖,以物易物,赚取差价。他们从早到晚都在从事买卖,来教导他们的子弟。他们相互谈论利益,相互提醒时机,相互交流从而知道怎么做生意。商人子弟们从小就学习了这些技能,他们在商业上会感到心安,就不会见异思迁了。因此,父亲和兄长的教导不用很严厉也能很成功,子弟们不用很费力也就学会了。所以,商人的子弟就一直是商人。

唉!女人们聚集起来能进步什么呢?尤其还是十几岁的孩子。林呦呦暂且也只能把它理解成看个稀奇罢了。毕竟,从她这儿可求取不了什么真经,没有实质性的借鉴意义不是吗。

林呦呦来者不拒地接待者她们看稀奇。她们喝着还不如自己院内的果茶,吃着据说是孔吉派人送来的从外面买来的点心,看着一脸稚气的小九儿,呆着呆着也就感觉到无聊,自己告辞走了。

不知道蒋氏回娘家一趟,具体都经历了些什么。总之,没两天,林呦呦被通知自己又要按时去府上的学堂去上学了。之前府上说的是姑娘家,能识文断字就可以了。其他的,针织刺绣、琴棋书画,就完全看自己姨娘的本事了。林呦呦志不在此,孟姨娘简单教过,林呦呦就跟着简单地学过。双方都没什么大志向,就这么放过彼此了。为此,林呦呦已经很久没上过学了。

冬雪道:“姑娘,听说少爷们那边也增添了几个先生呢,蒋家那边推荐了两个,府上三叔那边推荐了两个。据说蒋氏和孙氏联合着要拒绝三叔的推荐,潘氏不同意,强调三叔找来先生多么的不容易。没办法,最终把这两个先生安排给了二房、三方的公子少爷用。至于姑娘们的教导先生,一共两位。都是蒋家那边推荐的,一位是礼仪的教导嬷嬷、一位是教导才艺的。据说都是京城内出了名的。”

林呦呦来了兴致道:“怎么上课?”

冬雪道:“接到的通知是,府上识过字的小姐,都要去。”

林呦呦算了算,道:“那就是六岁以上的,大房在家的八个、二房两个、三方四个,十四个一起学喽。”

冬雪道:“暂时应该是这样的。”

林呦呦挑眉,道:“怎么,还有借读生?”

冬雪道:“听说,三方冯氏刚刚急着回娘家去了。”

林呦呦笑了。又问:“安排在哪儿上课?”

冬雪道:“接近外院那片竹林旁的’听雨轩’。”

林呦呦道:“艺多不压身,学习好阿,好好学习。你和秋月也跟着学起来。”

冬雪道:“知道了。不过这次学的是才艺,可能不能帮着写作业。”表情有些为难。

林呦呦道:“之前让你们帮忙写作业,那是我年纪还小,需要充足的睡眠。当然,本姑娘现在也还小,但是,冬雪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在这方面用不上你们了,我刚想起来,孔吉他送元宵、汤圆过来就是照顾我的,自然得先保证我的睡眠了。怎么样?冬雪,你们可以专心,而无负担地好好学习了。”很是自得的样子。

冬雪道:“姑娘,礼仪、才艺还是很重要的。”想尝试着劝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