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真是麻烦(1 / 2)

林呦呦是在第二天晚上被通知到的,第三天启程回府,看果林花海的心愿,要改换年份去实现了。

车夫来时受到了叮嘱,一路快马加鞭,势必要将她提早送到主子们的面前。到了家门口,看着大书“林府”的匾额,林呦呦就想吐槽林父,这都是什么命啊?娶媳妇,是官、商、色的组合版。大门的牌匾竟然也能别出一格。

这个时空,在当下的这个国度,惯例,规矩是,没官职的用“姓+宅”命名,像富商之家的孙氏娘家,就是用“孙宅”。有官职的用“官名+第”命名,像蒋氏娘家就是“吏部侍郎第”。如此命名的好处就是,哪个百姓想越级告个状,绝对不会找错了门。“你也不抬头看看,这是什么地方?”林呦呦觉得,这句话的起源,很可能,就和匾额有明确主家身份有关。自从林父外放做巡按,吏部侍郎的岳家门前都清静了不少。搞的,林呦呦都不得不怀疑,林父之所以外放这么多年,很可能是吏部侍郎的岳丈,爱上了现在的清静日子,助推的。唉!谁让全国的官员启用升降都是吏部说的算呢?百姓也有智慧,一把手放过,有问题就蹲守在侍郎门口。这么多年官位能如此稳稳当当,和百姓们对侍郎门的认可度总是分不开的。一般人,可能真的受不了啊。

因为牌匾有这样明确为百姓问题指路的功能,像林父这种外放不在家的,就不能误导人,不能用官职,只能用姓氏。至于,没有侯爵为什么要用“府”?皇恩浩荡,金口一开,赏赐的。赐豪宅,还可以说是对林父的恩典。这个“府”字就是一种鞭策了,吊着一根儿胡萝卜,林呦呦很怀疑封侯拜相只能是林父一个梦而已。底蕴太薄,完全是个不可能的任务。这一个“府”字,华而不实的,却足以勾起如同士兵想当将军、此生愿为知己者死的激情。所以每每看到这个“府”字,脑海里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勾勒一个累吐血的人形。看着,想哭。不知道为什么。又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女眷入住时的欣喜表情。各方谈论的都是君主法外有人情,而不是私情。林家人口多,孩子逐渐大了,都要各有各的住处才好。尤其到了一定的年纪,公子、小姐,还有交际的需求,场地就变成了刚需。像林府的布局,院子足够多,园子足够多,亭台楼阁水榭足够多,无论府上妻妾如何平起平坐,怎么都够分,安排的开。林父收到的家书上,自从收了这个赏赐后,就不再频繁出现孩子打架的这种小事儿了。林呦呦佩服得五体投地,送东西就要像皇帝这样,送到人家的心坎儿里。安顿了外派属下的大后方。即使错过了孩子的成长,断了自身理念的传承,也在所不惜。另外,皇上有没有敲打周边四邻的意思就没有明说了。可是,按照皇上路名上都要提点人的习惯,像侯爵府所处的“大德路”,就是“德要配位”,位高权重要走在“大德”的道路上。继承爵位的,如果是路走偏了的败家子,那不好意思,位置可能要挪一挪,人头可能可也要动一动。类似的,士、农、工、商,分区而居,商人聚居处走的是“诚信路”、农人聚居处走的是“勤奋路”、匠人聚居处走的是“精巧路”、官员聚居处走的是“食税路”。还有出征送行走的是“凯旋路”,等等。所以吧,惯性思维,但凡是涉及到玉赐的文字内容,就难免让人多想。总之,种种原因下,被酸、被吐槽,得名“告状官员”的绰号,也是在所难免。

而林府周边,都是封侯有爵位后代可继承的,用“爵位名+府”。像孔吉家就用“平南侯府”。林呦呦家就是不按规矩走的,个例。

心里吐槽一顿,轻松多了。也走到了母亲蒋氏所在的“福临院”,丫鬟见了林呦呦忙上前道:“九姑娘,您可回来了!夫人、几个姨娘、老夫人、二房、三房的夫人也都在。”说这还凑近林呦呦些,小声道:“都等您一天了!”

林呦呦没想到会是这么大的场面,还拉这么长。道:“多谢。”脚下就加快了几分,对于比自己话语权重的人,林呦呦都不会小看。对于自己命运有摆布权的,更是不敢掉以轻心。想想公司里的上下级,官大一级压死人,没错找错也能给你按一个罪名收拾你,让你深切体会一下什么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这是林呦呦想全力绕开的灾难。

有丫鬟的提前通报,林呦呦没有任何停留,一路畅通地见到了府上所有的女主子。丫鬟还漏掉了三房的三个妾室。满屋子的眼睛,都盯着林呦呦,像是在打量一个不曾相识的陌生人。

林呦呦先对着正前方上坐的蒋氏、孙氏施礼,道:“母亲、姨娘,小九儿回来了。”

蒋氏、孙氏分别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林呦呦才转向潘氏施礼,道:“祖母也在呢,小九儿给您请安了!”

潘氏,只是略微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林呦呦又转向大房的各个姨娘,挨个叫了一声:“孟姨娘、三姨娘、四姨娘、六姨娘”。五姨娘又被外派侍奉林父去了。

林呦呦再转向二房、三房的主母施礼,道:“二叔母、三叔母也在啊。小九儿给两位叔母请安了。”

两人客气道:“小九真是越长越漂亮了、越长越标致了。”林呦呦低头笑笑,就过去了。

宁落一村,不落一人。再转向三房的三个姨娘道:“三位姨娘好。”她们也是都笑着点下头,就过去了。

林呦呦对着蒋氏、孙氏站好。蒋氏才让她过去,在预留的位置坐下。屁股刚碰到椅子,有人就发文了。

祖母潘氏先发制人,道:“小九儿,你怎么认识的孔公子?如果他欠你人情,你把他介绍给你三叔家的大姐姐比较合适。无论是年纪,还是嫡庶的身份,更不必说你三叔母娘家也是行伍出身,武将之家。”

三叔母冯氏。三叔风流,也不知道什么机缘巧合,竟然让她珠胎暗结。蒋氏、孙氏,迫于无奈,两个人凑了两万两的聘礼,才让冯氏这个庶女,风光下嫁。完全是用钱填平的三叔的风流债。当时就是迫于冯氏娘家是武将,不好说话。不然潘氏,怎么都不会放任自己的宝贝儿子娶一个庶女的。其父也是争气,一路高升,现为忠武将军,正四品。狠狠地压着潘氏的脾气。

至于潘氏提到的三房大姐姐?嗯,就是那个珠胎。今年十三岁,配十六岁的孔吉,年龄上确实合适。身份上,嫡长女、嫡长子,看着也挺配。

脑海里思量完潘氏的话,林呦呦也坐实了。这话让她怎么回?孔吉娶谁,她没决定权啊。潘氏对着她说,也没找错人。毕竟,潘氏、二房、三房、可都是仰仗着蒋氏、孙氏过活的。不可能,直接和蒋氏、孙氏对上。如此对林呦呦指手画脚、颐指气使,是因为这次面临的利益太大。自己的大儿子也有表决权,还很快就要回来了,正得圣宠,给了潘氏前所未有的底气。

林呦呦呆愣的表情道:“祖母,这几天,小九儿一直都在孟姨娘的京郊庄子上。哪儿也没去,出府也是和母亲、孙姨娘、孟姨娘同意了的。什么公子、武将的,是我能认识的吗?要说这几天见到的外人?孟姨娘庄子上有片山林,隔壁庄子上的庄户常去打猎、砍柴,偶尔有受伤的会去’四季楼’求助,或者讨碗水喝,也是常有的事儿。这几天京郊下大雨,有高热的、有受伤的,都是些庄户。没见过什么公子啊。”也不知道孔家到底怎么说的。

潘氏气道:“你一个官家小姐,怎么能频繁接触庄户男子呢?什么规矩?”

林呦呦,有些委屈地问蒋氏,道:“母亲,小九儿才七岁。就要受罚了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