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从富教徒(2 / 2)

大棚里,张从富和赵师爷正在切磋。他们动作极快,招式极快,只见兔起鹘落,越战越急,只见赵师爷伸出鹤嘴功,猛然使出,“吧”一声,两指硬生生插入石头。

他们都停下手。

赵师爷脸上一抹殷红,休息片刻,感概道:“阴风手,这门功夫真是霸气强悍啊。我想用鹤嘴功模仿阴风手,每日插土、插木头、插石头,但是要运气良久,才能使出一次,总是不得法,我的鹤嘴指却练成又死又硬的笨功夫。邹克让一定有其他的手段锻炼阴风手。”

张从富道:“师傅,继续练习,以后会越来越快。”

赵师爷摇摇头:“你知道我说得并不是这点。从富,你能躲过我的进攻,但是与邹克让切磋中,你早就死了多少回了。”

张从富低头道:“师傅,我让你废心了。”

赵师爷道:“我早就告诉你,出手较量时,不用太过光明正大,可以避长击短,可以用奇招险招。”

三天前,邹克让回到家中。他先见了老祖师爷,后又见了赵师爷。

这五年里邹克让一直在外面传道授拳,身材瘦很多,脸上已经有几丝皱纹,但是精神更好,讲起在外面的趣闻滔滔不绝。邹克让问赵师爷张从富的情况。赵师爷回答张从富教几个弟子,弟子练拳等等。邹克让不知可否,最后告诉赵师爷:“五天后,我会看看张从富。”

赵师爷知道张从富不是邹克让的对手,只要展现自己的优势就行了。张从富练拳刻苦努力,并且天资聪颖,看一遍五势梅花拳便记住,练一遍五势梅花拳就攻破任督二脉的三关,达到“气走诸穴,百脉通爽”境界。可以说张从富是天才中的天才,但是张从富心底善良,做事做人都是光明磊落,却犯下了拳法的大忌。

拳法者,兵法是也。

两人交手,就是一场战争。以心为元帅,眼为先锋,手足为刀枪,全身毛孔如千军万马。孙子曰:“兵者,诡道也。”两人交手时,必用兵法,所谓“兵不厌诈”,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子曰:“战势不过奇正”。拳法中,明攻为正,暗袭为奇;常法为正,变法为奇;直取为正,佯攻为奇。如果两人交手都用常法来应对,身前双拳俱在,很难突破,需要用奇招、险招、虚招、诈败、佯攻、利诱,巧打、快攻、虚实、惊吓等战术,克敌制胜。特别是梅花拳,技击交手之时,一般不要拦截架打,而是闪化为上,使用八方步和行步法,躲闪对方攻击,使对方摸不清出手的方向和方位,见“门”即入,直摧敌身。

与弟子切磋中,张从富出手总是光明正大。

与李金奎切磋,李金奎一直恐惧内家拳,畏手畏脚,当然输了;与刘士标切磋,刘士标以弟子自居,出手很有分寸,点到为止,当然也输了;与耿春月切磋,他和耿春月之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非常暧昧,输赢都很难说得清楚。如果弟子们以实力与张从富较量,使用奇招、怪招、险招,结果可能是相反的。

赵师爷本来想取教张从富的技击,兵法学的诡术,但是又想到张从富光明磊落,心底善良,想说的话就咽下去了,指节轻轻砸在桌子上,一个接一个的唉声叹气。

张从富也知道赵师爷的用心,希望他成为技击中的强者,但是他并不在意技击高低,争斗输赢,只要和梅花拳弟子一起,互相帮助,开开心心,才是最重要的。

既然无话可说,赵师爷先离开了,没有去张家,而是去了村东小屋。赵师爷在村里呆了八年,产生感情,在张父的帮助下,买了一个小房子,娶妻成家。

张从富收拾干净,也离开大棚回家。

拳场距离张家很近,右边有一条岔道,通往小河湾。张从富想去散散心,往右边一转,慢慢而行。

走了半里地,来到河岸。一侧是树林,一侧是河流,风景绝佳,白天经常有几人散步,晚上无人,非常静谧。这时听见身后的脚步声,轻盈和快捷。

这种脚步声对于张从富很熟悉,不用问,应该是耿春月。

耿春月一直没走,躲在树林里,看到张从富走动河岸,便跑过来。她走到张从富身前,伸出头,炫耀道:“好看吧?”

张从富道:“哦,谁送的?”

乌发中反射着亮晶晶的光芒,一根红宝石发簪。这件东西昂贵,可不是耿家能买得起的。耿家普通,有二十多亩地,但人口多,为了吃饭问题,还需要再打短工,生活很不易。耿春月道:“你怎么知道?有人送我的。好看吗?”

“嗯,好看。”

“哈哈,嫉妒了?”

“哪有。这样的发簪至少两百两银子,谁愿意花如此多的银子讨好你,真是有心人。”

“是啊,人家挺有心的。”

本来很高兴,耿春月却变得忧郁。只见眼眸转动,幽幽目光落在张从富,张从富也望着她。两人对视,眉目传情,一言不发,点到为止,非常暧昧。

耿春月小声道:“你怎么不给我礼物?

“为什么?”

“我不管,你必须给我礼物,不管是什么东西。”突然态度蛮横。

“为何我送你礼物?你是我的弟子,应该是弟子送师傅的礼物才对。”想开开玩笑。

“拜师礼,我给你?不管不管,你要给我礼物,否则我要和你拧拳。”

“我是师傅,你不能捣乱啊。”一听到“拧拳”,张从富逃开了。

“你只是小师傅。”耿春月追了过去。

村里,他们都是最出色的人物,耿春月漂亮俏丽,活泼可爱,村里的最漂亮之人。张从富是张家的大公子,武功高强,善良体贴。村里人都说,他们是一对璧人,天经地义,天作之合,不仅村里人这样看待,张耿二人也都认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