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富拜师(1 / 2)

直隶顺德府平乡县种植无数的梅树。

乾隆十一年冬天,梅花不惧风雪竞相盛开,如血如火,点缀在皑皑白雪上,空气冷冽,梅香幽远,仿佛不在人间。

平乡县八辛庄有一个张家,有数的富户之一。张父慈眉善目,平易近人,碰到贫穷乡人遇到困难,全力帮忙,在乡里有些小名声。张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名叫从富,已经十岁,聪明机灵,喜欢练拳舞棒。在平乡境内,有习武风俗,乡里遍地都是拳场。张父宠爱长子,便花了大价钱和大人情,从邻村聘请一位梅花拳师爷教长子梅花拳。

梅花拳是一种拳法,也是一个民间教门。

华夏大地有无数的村庄,也无数的农民。他们贫穷,生活困苦,缺医少药。梅花拳是教门,帮助穷人,给医给药。农民想保家保乡,但是乡村里几乎没有武科师爷;农民想读书写字,却没钱聘请文科师爷。梅花拳便出现,有文场武场。文场,将佛道儒三家合一,教儒家的敬祖师、遵三纲、沿五伦、袭八德,忠君爱国,齐家修身平天下。教道法的顺应自然,无为不争。教佛家的性空缘起,听天由命。还教修心养性,炼神炼气,修炼内功。武场简单,教拳棒步法,勇敢无畏;还教兵法和策略,培养尚武精神。

张家派人在屋后清理一个十丈方圆的空地,当作练拳的拳场,扫出的积雪堆在瓦片砌成围栏旁,准备在这里办拜师仪式。在北边搭建一个大棚,中央摆放供桌,两边是座椅。供桌上立着一领苇席,一张红纸粘贴在苇席,在纸上扎着“青黄赤黑白”五色线的钢针。红纸上用毛笔写着大字,“天地君亲师”,左边写“五伦纲常训千秋”,右边写“三教法力传万世”,上面写“运满乾坤”。在苇席下,摆放若干香茶、蜡烛、几个香炉。

烟雾慢慢升腾,弥漫开来,大棚里的东西被烟雾笼罩,瞧不清楚。鞭炮忽然响起来,“怕哩啪啦”,请来的锣鼓队开始演奏,锣鼓声,喇叭声,加上鞭炮声,哄得非常热闹。亲朋好友陆续走进大棚,最后走进的是梅花拳师爷。

那位师爷姓赵,名学义,人称赵师爷,只有二十五岁,梅花拳第七代传人是也,内外兼修,文武全教。他缓缓走到中间,转身站定。众人一看,暗赞好相貌。他五官端正,浓眉大眼,阔鼻方口,身材魁梧,仅仅穿着一件灰色的单薄布袍,腰间用一条黑布条系上。

现在正是寒冷冬天,张家和亲朋好友都身穿棉袄,头戴棉帽,手戴手套,脚穿棉鞋,仍然感觉到冷,可见赵师爷的深厚功力。

外面的鞭炮声和演奏声慢慢结束,赵师爷目光一扫面前的各位众人,一字一句喝道:“一领苇席半裹针,天地君亲师苇尊,三教法礼传万古,五伦纲常运乾坤,若有解开其中意,走遍天下一家人。”

这是梅花拳的“认家歌”,内容词语有大的讲究,以后再说。喝出此歌,这是要收徒了。众人一听,不敢出声,一时间大棚里变得鸦雀无声,一根针到地上都能听见响声。赵师爷拱手道:“这次应张家之邀传道,不知是张家哪个弟子?”

一个小孩疾步走到赵师爷的面前跪下,“砰砰砰“,磕了几个响头,道:“师傅在上,我是张家的长子,叫做张从富,拜见师傅。”

赵师爷早年学过相面之术,见孩子十岁左右,五官端正,仪表堂堂,骨骼均约,四肢修长,难得一个学武的好苗子,尤其眼眸内隐藏着淳朴和坚韧之色,能忍受练功的艰辛和枯燥。赵师爷心中暗赞一声,问:“你是张家长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荣华富贵,要什么有什么,学武艰难无比,鸡鸣练武,风雨无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你为何要学武?”

张从富不假思索答:“荣华富贵只是身外物,我可不稀罕,我要学武,不怕艰辛。”

赵师爷问:“习武练拳有益也有害,害处更甚。练功时运气不利,有吐血殒命之害,或者互相妒嫉和仇恨,杀身亡命。你还要学武吗?”

张从富答:“练拳有危险我也不怕,有人仇恨我也不怕,我要学武,能保家人,能遇见不平拔刀相助。”

赵师爷又问了几个问题,张从富从容回答。赵师爷暗暗赞许,心想:“这个孩童了不起,心智果然不同常人。”他道:“既然不怕艰辛,不怕危险,我就收你为弟子,以后要刻苦努力,将梅花拳发扬光大。”

张从富喜上眉梢说“嗯”,又磕了几个响头。

按照惯例,赵师爷嘱咐张从富几句做人的规矩,“先学仁义礼智信,尊大让小不欺人。互尊互敬学道理,耳目留神细听真。”

详细给张从富解释什么叫做“天地君亲师”,什么叫做“三教法礼”,什么叫做“五伦纲常”等等,这些词在“认家歌”的歌词都有。

告诉张从富梅花拳的拳规:尊天地、敬皇王、知孝悌忠信之道、礼义廉耻之节、凡越礼犯分之事千万不要做。还有五戒五要,不许打拳卖艺,招摇撞骗;不许保镖护院,仗艺欺人;不许艺传匪人,结伙砸抢;不许强霸妇女,为非作歹;不许酗酒滋事,扰乱乡里。要忠孝守法,奋勇抗敌;要扶贫助弱,御恶除霸;要团结乡友,和睦乡邻;要尊师爱徒,扶老携幼;要兄友弟恭,谦虚忍让。

还解释香炉上的香,谕示梅花拳的老祖师爷灵魂来了,以后要一日三次祭拜,过年更是一天四时祭拜......

梅花拳拜师仪式非常复杂,整整一天时间都完成不了,赵师爷把仪式简化了很多,把最重要的过程执行一遍,终于拜师仪式结束了。

一干亲朋好友鼓掌上前,对赵师爷道:“多谢赵师爷,收这么聪明伶俐的弟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