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刺杀董卓不成,曹操火出圈(2 / 2)

王允一听,这不正是天赐良机嘛!立刻拿出家传的宝刀,交给曹操。曹操拿着刀,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一定会完成任务。

第二天,曹操带着宝刀直奔董卓府上。谁知,进门不久,就碰见了董卓和他的贴身保镖吕布。曹操心里打鼓,正想着怎么下手,董卓却因为太胖坐不住,躺下了,这可给了曹操个好机会。就在曹操准备动手的时候,董卓突然翻身,差点儿就让曹操的行动暴露了。

好在曹操机智,临危不乱,立刻改口说是来献刀的。董卓一看这刀不错,就收下了。曹操借机骑马一溜烟跑了。

董卓这才反应过来,可能是曹操想暗杀他。他立刻下令,要捉拿曹操,还说谁能抓到曹操,就重重有赏。这下,曹操可算是火了,成了天下追捕的对象。

话说曹操这位后来的魏国开国皇帝,当时还只是个小小的逃犯。在董卓的天下,想要安安稳稳地活下去,那可真是难于上青天。这不,曹操刚一逃出城,就被中牟县的守关小兵给截住了。这些小兵把他拽到县令面前,曹操急中生智,说自己是个商人,还自报家门说姓皇甫。

可这县令不是吃素的,一眼就认出了曹操,心想这下可捡到宝了,准备第二天就把曹操解送京师,好领那千金大奖。但到了夜里,这位县令又把曹操叫到后院,私下里审问。曹操一番慷慨陈词,把自己描绘成了一个为国为民的英雄,让县令听了直接就是一顿手下留情。

县令自报家门,说自己姓陈,名宫,字公台,也是一位有志之士。于是,这两位英雄好汉就结伴而行,准备去做一番大事业。他们换了身衣服,背上宝剑,骑上马,就这么风尘仆仆地出发了。

三天后,他们到了成皋,天色已晚。曹操提议去他父亲的结义兄弟呂伯奢家中投宿一晚。呂伯奢听说曹操来了,非常热情,但听到曹操是被通缉的逃犯,又急忙出门去买酒去了。

曹操和陈宫在等待中,忽然听到磨刀的声音,心里一紧,决定去后院看看究竟。结果,一看不妙,误以为呂伯奢家要害他们,二话不说,就把呂伯奢家的人给全干掉了。结果,呂伯奢回来,手里还提着买的酒和菜,一脸懵逼。曹操见状,一言不合就把呂伯奢也给解决了。陈宫看得目瞪口呆,心想这曹操也太狠了吧。

曹操的行为确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此他说出那句后世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简直就是他人生哲学的完美体现。这句话流传至今,成为了描述曹操这位复杂人物的核心语录之一。

想想看,这位后来的魏武帝,一路上风风火火,从一个被通缉的逃犯,到最终成为一方霸主,他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这句话,就像是他的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他的人生旅途中。

曹操这个人,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人说他是奸雄,有人说他是英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确是一位极具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的领袖。他的这句话,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处世哲学:在那个乱世中,他宁愿主动出击,也不愿被动受害。

这种处世态度,或许在现代人看来有些过于极端,但在那个充满了战乱和不确定性的时代,却是曹操生存和成功的重要法宝。他的这种“先发制人”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对敌人的打击上,也体现在他对待自己人的方式上。

陈宫在这一幕中的震惊,也正是对曹操这种极端做法的直观反应。他原本以为曹操是个可以投身的英雄,没想到曹操的手段如此果断且残忍。这也让陈宫开始重新审视与曹操的关系,甚至考虑是否要与曹操一刀两断。

这不仅仅是关于曹操的一个片段,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和理想奋斗着,曹操只是其中之一,只不过他比很多人更加狠辣、更加果敢而已。所以,当我们今天回望历史,提及曹操这个人物时,我们不仅仅是在谈论一个人的成败得失,更是在审视一个时代的复杂与多面。而曹操的这句名言,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响亮的注脚。

两人继续上路,找了个客栈住下。陈宫躺在床上,心里五味杂陈,觉得跟着曹操可能会有大麻烦。他甚至想要趁曹操睡着的时候干掉他,以免后患。这就是那个时代,连最铁的兄弟,都可能在一夜之间变脸。

曹操这一路上,可谓是惊心动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未来的霸主,也有他的低谷和挣扎。至于曹操的命运如何,那就得看下回分解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