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章青禾书坊(1 / 2)

青禾书坊,是整个凤亭县规模最大的书坊,但是,就算为本县最大也没有大到可以引进城里使用的活字印刷技术,所以,在这里生产的书都是手抄的。

凤亭县换过几个县令,每个都有把这个地方做大做强的雄心壮志,但是这地方除了出过一个皇后娘娘之外,比起周边几个县根本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两边环山,一边傍水的地理环境更是让这里交通不便,只有少部分商队旅人会在此短暂逗留。

所以说,凤亭县算不上好地方,非富庶之地当然也出不了什么名门贵子,除杨家女那位一百多年前的皇后之外,凤亭县再也没有出过第二位赫赫有名的人来。

就算本地哪年突然有哪个才子中举了,也不过是本地人开心一阵,毕竟,京都云梦京那边多得是举人,年少有为、七步成诗者亦有之,那才是引人注目的天纵之才。

据传,几十年前凤亭县有几个大家族合力培养一天才少年,试图让那少年脱颖而出、才惊四座,也便再度打响凤亭县的名气,为大家族的生意做做宣传,可惜,少年所在的年代正是京都、北郡等富庶之地才子辈出的年代,纵使他才高八斗,也未能脱颖而出。

多年科举皆是名落孙山,少年心性受损,大家族也眼看无望,便相继放弃了资助,虽然后来少年还是中了进士,但是,中进士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再也不是少年。

高中那一夜,本应该是庆祝的时候,却不曾想那进士老爷发了疯,沿街狂奔,最后一头栽入青禾书坊附近的草畔河中,一命呜呼。

这就是在等待青禾书坊开门时杨怜听几个书生闲聊说到的一些往事,具体是真是假也没人知道,毕竟都过去几十年了。

这让杨怜想起了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范进中举》,讲的是就是一个考了很多年才中举的书生中举之后发疯的故事。

故事是用来讽刺科举制度对那个时代读书人的荼毒的,当然也体现了科举对普通人命运改变的决定作用,以至于有的人愿意倾其一生追求一次高中,甚至高中之后喜不自胜而精神失常。

事实证明,在宁朝,科举依然是读书人趋之若鹜的领域。

前面说过,宁朝是继翎朝之后,而翎朝继承了宋朝很多的制度,并没有像明朝一般过于限制科举考试的范围,如今的宁朝当然也是如此,科举考试不局限于四书五经,而是囊括了经义、策论、算学和诗词四大学科。

宁朝也存在恩科,恩科的题目就有些随意,因为一般恩科都是皇帝遇到了大喜事而举办的,题目也一般由皇帝亲自出,大部分都是偏向于娱乐性质的文学、乐理等。

话说回来,凤亭县虽然不算什么才子辈出之宝地,但是社会风气就摆在这里,男儿要么上马安天下,要么提笔定乾坤,如今战事少,天下太平,从文就是主流,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男儿唯有读书入仕才可以成为人上人,所以,凤亭县的书院不少,书生更是数不胜数,不仅如此,家境不错的人家连女眷都会送去书院求学。

读书人那么多,对书籍的需求就大,若不是凤亭县人口也就那么点,否则非得引进印刷术海量生产不可。

杨怜思考期间,青禾书坊在第一缕阳光落下的时候准时开门迎客。书院规模中规中矩,有二层,一层前边摆了一排排书架,上边有的是各种书籍,分区明显,查找容易,如此成熟的经营布局在宁朝早就司空见惯了。

杨怜会忍不住在心里嘀咕,自己怎么就穿越到一个各方面都如此成熟的世界,为何不像别人那样穿到一个文风盛行却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凭借几首诗词走上人生巅峰呢?

这么早来到青禾书坊的大多是来抄书的,杨怜看了一下,有十五六个人是早就在这里抄书赚钱的书生,只有他和另一个瘦瘦高高的书生是新来准备应聘的。

“诶,兄台尊姓大名啊?”对方过来对杨怜做了一礼,礼貌询问道。

“在下杨怜,字悯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