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知青点新来的知青们(2 / 2)

“稻草下面有棉被,再熬一熬,很快就能到地头上。”

头也不回的交代两句,又冲老杨叔开口:

“老杨叔,咱赶快一点,别让人娃儿冻病了。”

“唉,就你会做好人,算了,就让牛儿受累吧,总归不能让人受了寒。”

嘟囔抱怨一句,老杨叔也接受了霍奇林的建议,牛车速度快了一些。

“行了吧,老杨叔,咱大哥不说二哥,车上还悄悄备着棉被,而且公社上哪个大队长比你勤快,说不定才刚刚准备出门接人呐。”

“咳咳……”

杨开泰被土烟呛了一口。

“就你多嘴。”

多不多嘴,霍奇林还是要说的,主要是故意说给知青们听,拿大队和大队做比较,让他们知道村里的好,以后少做些幺蛾子。

主要是前两年,公社里几个大队都有知青偷了村民的鸡鸭,为了以后少些麻烦,这才不得不提点几句。

果然,一路走来,路上行人一个都没见到,其他大队真没把接人的事看的多重要。

“等着瞧呗,汽车站那些知青们,多少要病倒一半。”

虽然干燥的风并没多冷,但这风雪天气,人在户外冻了半天,该病的还是会生病。

进了村,先去牛棚,安置好两头牛,让人下了车。

霍奇林本来想直接回家的,见到女知青中有个瘦的和麻杆似的,扛着行李十分吃力。

便伸出手,帮人提了起来。

“我……我自己来,可以的。”

“妹子,你可长点心吧,这到知青点一里多路呢,瞧你冻成这样,咱还是快点进屋吧。”

知青点距离村里头还是要走点路的,那是黎明前地主富户的房子,那时候有钱人哪儿会和泥腿子住在一起?

“谢……同志,谢谢你,我叫叶锦莹,你……你叫什么?”

名字还挺好听,不像小家小户用的字儿,父母辈应该是有文化人的。

“霍奇林,大队里放牛的。”

说着话,俩人已经落后了一节,主要是小姑娘冷的走不动路。

“霍同志,你……你好。”

“嗨,大队里没那么多规矩,什么同志不同志的,喊我名就行。”

这年代,城里年轻人见面喊同志,村里什么大妞、狗蛋、铁柱,或者队长、组长、支书,不是喊名,就是喊职位,哪有那么多讲究?

包括知青,社员见了,也是一样喊人家名字。

喘着气,路上几乎没个人影,这天气,还下着雪,没人愿意出来活动。

走过两片田地,才算是到了知青点,推门进入院里。

这房子还是四合院格局,虽只有一进,前后却有两个大跨院,知青们种点菜,紧够吃了。

北屋正房重新垒了灶台,左右门锁着,还不是当初最早那批知青抢着要住进去,险些打起来,老杨叔就给上了锁。

左右各两间厢房,都住了十几人,大队上共二十多个知青,确实是闹腾得不得了。

“新知青来了,你们男女知青组长都出来接一下。”

不一会儿,左右厢房屋门打开,一男一女俩知青骂咧咧的走了出来。

幸好风大,只见到嘴巴一开一合,没人听到他俩说的什么,否则又是一顿鸡飞狗跳。

“七个人啊?”

“大队长,俺们这边可住不下人啦,一个屋挤五个人,一个屋挤六个人,晚上翻身都困难。”

“对,大队长,我们男知青这边也是一样。”

杨开泰有些为难。

知青点的情况,他确实清楚,东西四间厢房确实没地儿挤了,但这大冬天的,也不能把人往倒座房赶吧?

院子南侧一排倒座房,坐南朝北,是以前的下人房、杂物间,最大不过十平方,还没有炕,让人住进去,真真会冻死个人。

“老杨叔,把北屋锁开了吧,让人住北屋去。”

北屋左右房间,以前是住的主家、主母还有家里长辈,宽敞、亮堂,条件要比东西厢房好不少。

于是,那女知青条件反射般,就嚷嚷起来:

“不行,凭什么让他们住北屋啊?要住,那也是让俺们老知青去住……”

“凭啥?就凭你现在说的这话不中听呗,还能凭啥?”

霍奇林撇撇嘴:

“沐知青,我看你是个女子,原不想把话说的难听,我丑话说在前头,若是这次你们敢像两年前一样闹,我就让张支书把这事儿写在你们档案上。”

“另外,以后每年肯定都会来新人,来了新人就住北屋,这话我说的。”

霍奇林发了一通火,杨开泰只是看了一眼,没说话。

虽然他只有十六岁,而且在大队上也只是个放牛娃,但人缘好、会来事,而且家家户户多多少少都得了霍奇林的好。

所以别看他人小,在大队里,说话也是有分量的。

“你……”

沐知青着急上火,却总归不敢再说什么喘大气的话,她也来了杨堡大队两年多,自然知道眼前这少年,在大队里家家户户都当成宝一样儿的。

可不敢得罪了人。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男知青组长那边也不敢多说什么。

只是外边七人正忙碌着,原二十几个知青没见一个出门帮忙。

霍奇林啧了一声,帮助老杨叔把人安顿好。

去年新来知青也是大冬天,男女组长虽说有怨,却也安排人给做了饭。

今年这一出,他算是看出来了,刚被自己数落一顿,这是想给新人一个下马威呢。

“心眼也就比最小号的针眼儿大一点……”

搬着行李走进北屋,霍奇林吐槽也不放低声音,赶牛练出来的嗓门,方圆几百米都能听到。

安置好了人,老杨叔叹口气,摇头摆尾的走了。

霍奇林心头多少也落了不忍。

现在不比以前,是个人都知道下乡有多苦,而且取消了知青补助,再没人愿意上赶着‘争当先进’。

这七个知青,旁人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出来条件有多差,估摸着一定都是家里不受待见的那一个。

于是,霍奇林把人招来堂屋灶房:

“你们自个儿去倒座房拿柴火,先把土炕烧起来,休息一下,别出门啦,我一会儿把你们的口粮送过来。”

出门在外,都是十六七岁的小伙儿、小姑娘,但凡能在城里呆下去,也不会被下放——这话可一点没错,真不愿下乡,家里砸锅卖铁也能买个工作的。

所以能帮一点帮一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