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寒山正秋(1 / 2)

被中洲武林称为“魔门”的混沌圣教曾在百余年前为祸中洲,当时的中洲大国北魏南晋均遭倾覆之灾。而北魏上柱国赵瑞雄,南晋大司马刘国祯各自收拾本国残军,铮铮不屈奋起反抗,各地反抗魔门的义旗纷纷响应,七年苦战,才让混沌圣教百年前一统中洲的大计覆灭。除朔山国国运延续至今,赵瑞雄开启大梁国祚;刘国祯定鼎南楚江山;大梁东北方姬烈整合北方义旗成立北燕;西北方朔山国遭穆鸿分裂成立西秦,就此定下了如今的中洲五国格局。

这五国之间,朔山国与西秦因历史原因百年间苦斗不止,已成世仇,无暇东顾。大梁与北燕南楚偶有摩擦,但因其军力强盛,又占据了中洲最大的地盘,另外两国都相对克制,从未让冲突发展到过无法收拾的地步。而南楚刘氏控制着楚江中下游富庶的鱼米之乡,又对南方羌苗、百越、迦楼、堠济等部族善加抚慰,这百年来也算是得享太平盛世。

只不过,中洲其余四国并不知晓,朔山国表面上穷兵黩武,与割裂而出的西秦苦战不休,暗中则已经供奉了混沌圣教一百五十余年。当初混沌圣教的百余万教众几被屠尽,但终究留下了种子。朔山国遭西秦分裂,连年战乱,供奉也不免捉襟见肘。所以时至今日,混沌圣教虽有死灰复燃之势,但声势终究不比从前。并且相对于百年前大张旗鼓地走在台前,如今的魔门则选择了控制幕后。富庶的南楚就成为了魔门如今染指中洲选择的突破口。

十八年前,混沌圣教前任教主楼山海卸任。卸去掌教之位的楼山海却并未隐世,而是低调出任了朔山国国师。他一生之中只收了两名亲传弟子,大弟子易寒山接任教主,二弟子怀正秋任执法堂首座。其时两人均是三十多岁的年纪。混沌圣教在这二人接手后发展有了显著起色,在大梁虽然四处不顺,但于南楚颇见成效,已经将手伸到了南楚皇室有谋反之心的亲王身边。

此次魔门伏击丐帮袭杀车哲引大梁丐帮高层南下,灭门李云堂,挑衅傲剑门等一些列动作,正是出于执法堂首座怀正秋的亲自谋划,只不过这环环相扣的狠毒计策因安问闯入其中,使得宁江两处均留下了活口,魔门也被迫因此漏出了行藏,不仅让南楚武林正道提前惊觉,有了敌忾之意,同时也让在楚江逍遥多时的刘穆等人察觉了苗头,动身返回建州。因此,易寒山索性决定一不做二不休,谕令怀正秋伺机拖神剑山庄下水,这才有了发觉众人动身赶往建州后的这次伏击,却不想中了宁江大营统帅余少卿的谋算。

怀正秋此时见伏击不成,拖延下去等到余少卿大军至此,未免损失过重。此时现身一方面以身手震慑众人,另一方面,他相信余少卿与左观寿应有了一些模糊的猜测,不会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之下与魔门彻底撕破脸皮,而此时左观寿的迟疑,证明他赌对了!

左观寿沉默不语,怀正秋借机给了魔门教众一个手势,秦百榕恨恨说了声“撤!”,便与木狼水柔二人率领所余不多的教众动身撤离。安问扭头望向左观寿,左观寿微微摇了摇头,怀正秋见状解颜一笑,冲众人拱了拱手,“如此圣教执法堂首座怀正秋在此谢过左指挥使与余营帅!安少侠,我们后会有期!”便即起身退走,仍如来时一般翩翩缓步,但几个眨眼就已踪影皆无。

“怎么左大人已有伏兵提前布置在此,但就这么让他们退去么?”车哲上前问道。

左观寿一声轻叹,下马向众人深施一礼,“好叫诸位得知,左某得余营帅吩咐,已经提前一晚将二十骑亲卫布置在安平镇上,以免被魔门发现行藏,不能咬钩。此举左某以身试险,却也累得诸位与左某一齐深陷险地,左某在此深表歉意。诸位且随我在此稍候,想来余营帅大军转瞬即至,左某应不必再往建州一行了。”

众人纷纷还礼,安问车哲等人与魔门旬日之间已经斗了数次,势同水火,倒未介意此番受人利用,只是均对这位余营帅有了些高深莫测之感。

不多时,自安平镇而来的方向烟尘滚滚,为首之人骑着一匹棕色骏马,顶盔掼甲,外罩白袍,三绺黑须,面容清矍。众人一望可知,这人想必就是那位“余营帅”了。

说是大军,其实余少卿不过带了一千精锐步兵,五百弓弩手而已。但怀正秋等人如若不退,等得余少卿前来,除怀正秋秦百榕外,其余人等决难生还!余少卿来至近前,翻身下马,扫视了一圈战场之后,不由眉头一皱,问向左观寿道:“魔门已然退去了么?”

左观寿称是,然后又对余少卿说道,“营帅,以属下猜测,当是您最坏的设想已然中了……”随后,将怀正秋出现之后的状况向余少卿一一告知。

余少卿默然,他呈文试探在先,遣左观寿上京在后,无论左观寿是路上遇袭,还是述职遭陷,他都备足了后手应对。现在无论是兵部对呈文的反应,还是这次魔门设伏的细节,都让他心下了然,魔门必然已与南楚朝堂兵部有了勾连,并且牵涉颇深。如此一来,他要的答案已经有了,左观寿自然不必再去建州。但是,他所要试探出的这些猜测,自然是不能对此地左观寿以外的众人言明的。至此,左观寿与众人分道扬镳,跟随余少卿军队一起回转宁江,而安问这一行人却仍继续赶往建州。

怀正秋自桃花涧率众退却之后,径自赶去拜见教主易寒山。

“不想南楚一个区区宁江营,竟有一位心思如此深沉缜密的营帅……”易寒山闻听桃花涧始末,并未因种种不顺而显得恼怒,反而对余少卿颇感兴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