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大义面前,不讲亲情(2 / 2)

朱元璋不耐烦地敲桌子,与此同时,他瞥了眼另一个孙子,无声叹息。

“有感而发是吧?”

“行……今天你讲不出个一二,咱非得扒了你的皮!”

“是!”

朱允熥面不改色心不跳,落落大方的拆解道:

“首先,二哥提出了,中原外患都来自于北方,而南方只有内部的零星叛乱,不足以威胁到国家的根基的观点……

由此可见,二哥完全没有‘调查’,依旧停留在书本中的刻板印象。”

“而我第一时间予以反驳:南方有钱袋子,北方有枪杆子,二者不可兼得。

我的言外之意,其实再明显不过:时代已经不同了,不能拿过去的老东西,解决现在的新问题,这一定是错误的!想必,皇爷爷应该早就读出来了。”

朱元璋闻言一怔,端起杯子抿了一口。

既没承认,也没否认。

“从前的南方,掀不起风浪,归其根本原因,没人、没钱、没粮,可如今的南方,早已不是史书里的南方了,这里攥着国家的金银命脉,一旦出现反贼叛乱的情况,偌大的国家将会立刻陷入瘫痪。”

朱允熥不急不缓:

“仅仅是江南地区,就提供全国近三成的赋税,元末的张士诚,皇爷爷的老对手,坐拥江南,富甲一方,若不是安于享乐,满脑子儿女情长,大明怕是还要晚几年才能立朝。”

说到这,他挑眸望向惊愕的朱允炆,字字珠玑:

“敢问二哥,如此庞大的能量,足不足以威胁根基?

皇帝抓不住钱袋子,纵有百万雄兵也是一盘散沙!”

“所以‘调查’清楚了吗?做出正确的‘调查’了吗?”

“……”朱允炆无言以对。

“错误的观点提出之后,二哥紧接建议迁都西安,因地势,因历史,因父亲的遗愿,说了一大堆振奋人心的话,然而却同样,没有经过一点‘调查’,根本就是拍脑门的想法。”

朱允熥一边说着,一边绕着他踱步:

“自打大唐灭亡,至今都快五百年了,西安再也没当过一国之都……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难道历代的君主都是傻子?放着大好地方不去?”

“因此,我再次反驳:经济重心,人口流失,文化退步,恶劣天气,常年战乱等,致使北方丧失了所有作为一国之都的条件。”

说到这,朱允熥停下步子,摇了摇头:

“二哥,你要去‘调查’,不能张口就来。”

“不是……”朱允炆刚要为己辩解,却被朱允熥直接打断了:

“再说一个更简单的,虽然西安的城池布局规划更加整齐合理,东西严格对称,其城内还分别有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留下了一些基础,

但西安其方位居于西北一隅,看似易守难攻,但是很容易被围困,导致粮食短缺,城池自然不保,在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这是极其危险的,特别是对于新生的大明来说,

并且西安的大部分物资都是依赖黄河水运,而黄河情况复杂,再加上泥沙沉积,河道时常出现问题,严重影响物资的运输,因而不便。

附近没有踏跺可以耕作的田地以及相应的收入手段,对国家税收影响很大,如果要建都于此势必要靠各地城市收缴来的赋税才能维持,这又需要一笔额外的运输支出,再加上河道运输的损失,进而劳民伤财,埋下隐患,

这些,但凡你‘调查’了一点,也不至于乱讲一通。”

“……”朱允炆偏头避开注目,此刻彻底哑火了。

“至于你最后发表的雄心壮志,所谓迁都北方,以此来带动繁荣,重振北方的荣光,更是没有‘调查’的无稽之谈,

倘若真有你说的那般容易,当年的中都凤阳也不会中途停建,

还有,皇爷爷为何派父亲前往关中实地考察?又为何迟迟没有敲定迁都的相关事宜?

“这一切的一切,你都没有经过任何‘调查’,往小了说是误人子弟,往大了说是祸国殃民。”

……

“不过还是要感谢二哥,让愚弟明悟了此间大道!”

一口气说完。

他重新面向朱元璋欠身行礼,总结道:

“对于问题的现实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那么对于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故而要求其停止发言,这又有什么问题呢?”

“皇爷爷……”

“大义面前,不讲亲情!”

“孙儿僭越了,还请您降罪……”

一语落地,鸦雀无声。

朱元璋瞪眼如铜铃,惊讶到无以复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